“汴绣皇后”60年针线不离手,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至今!

2017-12-01  本文已影响22人  匠客街

谈起王素花,

这位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

工艺美术界人士无不交口称赞,

大家都尊称她为“汴绣皇后”。

不仅因为她是汴绣界的领军人物,

更因为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和做人的高尚品性,

才赢得社会对她的尊重和赞誉。

王素花自小就酷爱刺绣,

她的母亲和姥姥均是当地的宋绣大家。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

王素花自小就表现出对刺绣异于常人的天赋。

1957年,王素花踏进了开封汴绣厂

从最底层的员工一路打拼,

成为了汴绣厂厂长。

1958年王素花带领姐妹们绣制出

我国首幅汴绣《清明上河图》,

代表河南省向国庆10周年献礼。

这福作品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一致赞赏,

如今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为了绣好《清明上河图》中的牲畜,

她跑到乡下实地观察,

毛驴、耕牛、骆驼等形态和毛色;

为了绣好图中的船绳,

她跑到黄河岸边观察船工是如何盘放。

单靠传统针法和苏绣、湘绣的针法,

都不能完全恰当地表现原作的面貌。

她大胆尝试积极创新,

采用自己独特的绣法,

使画卷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背景逼真传神。

“如意刺意,妙技如神”就是称赞她的。

多年来,王素花为传承汴绣事业,

毅然创办了自己的汴绣企业,

培育了大批汴绣专业人才。

说她是恢复汴绣的代表人物当之无愧。

对于残疾人,王素花尤为关心,

她的工厂里有许多残疾人。

王素花为了减轻社会负担,

为他们安排就业并手把手教她们学习刺绣。

现在这些残疾人拥有一技之长已能自食其力。

年逾八旬,王素花依然是语不离绣。

王素花的双手依然灵巧、纤细,

她熟练地把丝线劈成一根一根细丝:

“手要使巧劲儿,

劈出来的线才能不断、不毛。”

一针一线的纯手工绣制,

代表着汴绣艺人的执着。

经时间滋养的绣品有着机器难以企及的美,

这是汴绣艺人的“信仰”,

更是以王素花为代表的汴绣艺人

“十指春风”创造的“工匠精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