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之太平军北伐
"既都金陵,欲图河北"。
公元1853年,东王杨秀清“遣伪丞相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曾立昌率众东下”
洪秀全又诏之曰:“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
殊不知,这样的战略方针,不仅打不下北京,而且害了数万太平军精锐。
“二月,林凤祥等陷镇江、扬州,令吴如孝等留守,分据浦口、瓜洲诸隘。”
北伐军统领林凤祥先克扬州,“率三十六军北窜,分扰滁州,踞临淮关,陷凤阳府。”
"杨秀清遣伪丞相吉文元由浦口窜亳州,偕林凤祥陷永城,犯开封。"
"凤祥等自汜水败退,犯郑州、荥阳。六月,围怀庆,以地道攻城,不克。"
"八月,凤祥窜山西,陷平阳,直抵洪洞;窜直隶,踞临洺关,扰至深州。"
太平军长驱直入,当年八月即兵临直隶省。
到达直隶境内之后,北伐军并没有进行根据地建设,后方补给也因过长的战线被切断。战略上逐渐陷入被动。
恰在此时,这一年冬天,北方提前江雪,南方的太平军战士,几乎完全不适应,战斗力严重削弱。
毫无后方依靠的北伐军,屡次陷入清军的包围。战场主动权已经失去。
公元1854年,“参赞大臣僧格林沁攻克独流寇巢,静海寇复窜踞阜城。僧格林沁攻毁堆村、连村、林家场三处寇垒,擒杀伪指挥、监军以下一百馀人,悉遁入城。”
公元1855年“踞阜城者即於是日全股南窜入连镇。僧格林沁及胜保会军合剿破之,诛林凤祥;“
“复破之高唐州冯官屯,生擒李开芳,磔之京市。河北肃清,是后不复北犯,我军遂无后顾忧。”
北伐军深入京畿后,已成孤军,逐渐陷入重围,最后被各个击破。
历时两年的北伐,最终以全军覆灭告终。
南方太平军并没有积极策应北伐的战略行动,没有占领苏、豫、鲁,以作为后方。北伐军很快成为孤军,陷入包围。
北伐战略一开始就出现偏差“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没有进行根据地建设,清廷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京城岂能轻易被克,一旦陷入持久战,没有后援的太平军就被拖垮,自身难保。
早在北伐之初,太平军杰出军事领袖罗大纲便有先见之明,“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至皖、豫一出。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席卷山左,再出山右,会猎燕都。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必败之道也。”
“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