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ABC》散文人生格局的修炼

品味《老子》之三十八

2019-04-02  本文已影响10人  刘法欣
品味《老子》之三十八

品味《老子》之 三十八

【原文】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大意解读】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拥有上德的人,心里没有德的具体标准,完全是道的自然体现,因此说他有德,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拥有下德的人心里装着牢固的德的标准,因此说他没有德,因为他拥有的是人为的德的标准。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拥有上德的人清净无为却没有自己清净无为的认为;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拥有下德的人清净无为却有自己清净无为的认为;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拥有上仁的人做事自自然然没有自己的想法;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拥有上义的人做事却持有自己的想法。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拥有上礼的人做事纯属作秀,没有人响应理睬,就挥舞着胳膊去强迫。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所以,丧失了道之后,德就表现出来了,丧失了德之后,仁爱就表现出来了,丧失了仁爱之后,适宜就表现出来了,丧失了适宜之后,礼法就表现出来了。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礼法是什么呢?就是介于人的真诚信用快要没有了,而没有秩序、混乱动荡局面还没有开始之际人们遵循的规则。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拥有自己认为的头脑,是道的浮华作用,也是人愚昧的开始。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因此,大丈夫要安心处于道德的深厚,而不要置身礼法的浅薄;安心处于道德的朴实,而不要置身礼法的浮华。所以要离开那些浅薄浮华的东西,获取深厚朴实的东西。

【读后略议】

        有前面那些章节的道理做铺垫,这一章并不难理解,在这里重点看看这个前识为何物。

        人之所以离开道德原始的厚朴而处世俗礼法的浅薄,从无为而到有为,归根结底往前追溯,就是起了心,动了念而已,这个心念,就是所谓的前识,就是人们意识,就是人们的头脑,由此分别攀缘,渐行渐远,以至于礼坏乐崩。

        人们认为的智慧聪明,是人类认为前途无量开发发展的结果,而在为道者看来则恰恰相反。

        把老子所说的“前识”,解释成人们的头脑,是借用了西方心灵学的通常说法,为的是便于理解。

品味《老子》之三十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