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吃书分享专栏#

从文章体裁了解写作需要的读者思维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2人  月琴的书食眠

大家好,欢迎来到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吃书分享专栏,我是月琴,今天的吃书分享和朗读都由我来完成。今天我负责拆解的是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中第54页——第79页的内容。

《文章例话》一书是叶圣陶先生1936年在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展览”专栏的集合,采用的形式是:叶圣陶先生选择其他作者的其中一篇作品,在作品后进行该篇文章的分析。从文学大家的角度去看文学大家们的作品。

本次拆解部分的四篇作品分别是:赵元任的《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韬奋的《分头努力》、胡愈之的《青年的憧憬》、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涉及到的文章体裁分别有:说明文、议论文、传记。

一、“说明白”和“说服他人”

书中提到,说明文和议论文都是说明一种道理、缘由、关系等等的体裁,虽然不是实物却又附着于事物,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加以说明,让读者明白文中的意思。

两种文章体裁中的道理、缘由、关系等等,都不是作者个人创造出来,是原本就存在的。

1、说明白的说明文

说明文相对议论文更“佛系”一些,带着一种“说清楚是我的事情,听不听是你的事情”的感觉。作者写作时的情绪较为冷静,极少甚至是避免参杂个人感情。读者在阅读时也相对理智。

就像是两方对坐,一方条理分明的进行讲述,客观且冷静的讲述,不时列举案例,以便更好的说清楚内容。另一方则是理智倾听,用自己的经验加以判断,决定是否认同对方所说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看,好像写作的人只负责说明白,不用管读者是否接受。真的是这样吗?在销售中有一个词语叫做“不销而销”,意思是:工作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不刻意销售产品,客户最终自然而然成交。

优质的说明文作品就是这样,自有其内含的逻辑,读者喜欢的文风,不需要刻意的渲染个人情绪、申明个人主张,只需说清楚、说明白,就能让许多读者一边阅读,一边不自觉地频频点头认同。

2、说服他人的议论文

议论文相比说明文更主动,意在让读者认同文章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个人主张。因为加入了作者个人的强烈的情绪,文章中的道理、缘由、关系变成了个人主张,文章体裁也从说明文变为了议论文。

这里所说的个人主张,并不是随意的、想当然的写作。而是经由作者的个人阅历、人生经历造就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作者写的核心内容,应当是本人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有效让读者认同自己。

明星会通过言行举止打造人设,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打造人设,如果身为作者自己都不认同这些主张,人设一定会有被拆穿的一天,个人品牌也会崩塌。因此,在建立个人品牌之前,应当先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作品的核心内容是跟这个核心价值观同步的。

自媒体写作中,作者常常会考虑文章对读者有什么作用?能够解决或是改善读者的哪些问题?比较好的一个方式是,坚持一个领域,在其中一个点垂直深挖,持续性地改善读者某一方面的痛苦。比如写阅读写作的,就以阅读写作为主。写亲子育儿的,就以亲子育儿为主。这样持续的定向输出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应当是自己所认同的,最好是与自己言行一致的,这样更具备说服力。

由此可见,说明文与议论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负责把事情说清楚,对方是谁?有没有听清楚?并不是第一要素,也就意味着,无论读者是谁,都有可能是同一番说辞。后者则是要尽力让对方认同自己,这种诉求会让作者在写议论文时更关注读者的想法,为了尽可能的让更多读者认同,对不同的读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说辞,但是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变的。

二、通过传记认识人物

在本书中,叶圣陶先生写到:“传记是记叙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文章。”这与目前新媒体文中的人物类稿件有相同之处。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生平描写,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一生。通过具体的的事件以及人物的行动,读者与人物近距离接触。虽然是文字,人物却呈现出有血有肉的立体感。

由于新媒体文章的篇幅局限性,在写作的时候一般会选取人物比较有代表性,或是对人物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是行为,细细描写,以小见大,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让读者在了解该人物生平的同时,对其性格、思想也有一定的认识。具体可以参考拾遗的人物稿件。

《差不多先生》是一篇特殊的传记。一般传记是描写真实具体的某一个或是某几个人物。差不多先生却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可能是身边人、也可能是我们自己,代表的是一整个群体,充满寓意。这种类型的作品,在传记中的占比相对较少。

三、读者思维在动笔之前就开始了

读者思维,从作者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适度将读者群体的想法放入作品中,让读者能够从作品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解决自己问题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作者的作品能够让读者在文字中找到一些答案、得到些许帮助,会极大的增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黏性,有利于个人品牌的传播和建立。

个人认为,作者关于读者思维的思考,并不只是在动笔写作之前或是写作过程中,还应当在题写大纲之前、写作的思路出现之时。

当出现写作的思路时,我们可以先不急着动笔,顺着这个思路思考:首先思考的是,这个思路,用哪种体裁写作更能表达意思?

同一个思路用不同的体裁表达,效果也会不同。正如前面的《差不多先生》,胡适先生也可以用说明文或是议论文的方式写作,但因为是采用虚拟的人物形象,换用其它体裁可能就没有采用传记这般轻松却又深入人心的阅读感受了。

新媒体文章,我们要思考使用哪种体裁写作既能适合这个思路,还能让更多的读者接受并从中得到收获。如果你的固定读者经常看鸡汤文,你却给了一首现代诗,固定读者的反应有可能不会太好。

其次思考的是,这个思路所表达的意思、主题,是直白的写出来?还是隐藏起来,通过其它的方式让读者领会呢?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是关于育儿的书籍,以心理学的内容为主。书中提到,父母应当把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去处理。后来我看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文学类的书籍,是龙应台母子的书信往来。这书中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育儿理论,但母子俩的通信往来中多次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这两本好书中许多亲子相处的道理是相通的,表达的方式又很不一样。

在新媒体时代,表达方式和想法流露的多少除了基于作者的判断,还可以通过读者的数据判断,比如每篇作品的阅读量、转发量、收藏量等等。

读者思维,并不是一味地让作者迎合读者,而是在以作者本人思想为优先的前提下,兼容读者的部分角度,更主动地写作。将读者思维的思考提前到写作思路出现之时,从一开始就确定读者对象,更是从思维上占据主动性。

今天我们一共了解了文章的三种体裁,分别是说明文、议论文、传记。说明文虽然倾向于冷静地向读者说明内容,但也不必过于严肃死板。议论文在说明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作者的强烈情感,对读者的主动性更强,更具说服力。传记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让读者与人物近距离的接触。无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都应当考虑到读者的角度以及需求,避免自嗨式写作。不妨采用前文的方法,从出现思路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采用哪种体裁写作?主体思想如何表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