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推首备选集教育社会热点

【育儿】有多少孩子,离家多年后终将归来

2018-02-01  本文已影响75人  大道皮皮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这段话本是我自从成为母亲以来,每每读到都回热泪盈眶的句子。而今,在爆出北大留美学生“王猛”对父母的万字控诉书之后,这段话在我心中读来有了别样的滋味。

“王猛”走了,12年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他不是默默地,而是用充满怨怼的背影生硬决绝地告诉父母:缘分已尽,不必追。

1  控制和反控制的对手戏

反观他的信,字字句句控诉父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操控”“炫耀”“过度保护”……他的父母到底是有多大的过错呢?

例如,他抱怨父母在他的生活和教育上过多干预。据他自己说,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母亲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多次争取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高考考上北大,他原本以为,这样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因此迁怒父母。

而在我看来,儿行千里母担忧,乃是人之常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虽然现在不像孟郊的时代物质那般匮乏而珍贵,但是自古以来父母的牵绊从没有因为物质的易得和距离的便利而减少。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我的姐夫非常爱他的女儿。但是女儿一心想着出国读研究生,他极力劝阻,一直告诉女儿,还是中国好。其实我非常理解他的顾虑:国外女留学生动不动就失踪、就自杀的新闻频出。哪一个父母不害怕?

如果说这是控制,那么请看看《无问西东》里沈光耀的母亲。

【育儿】有多少孩子,离家多年后终将归来

当这位母亲得知儿子要参军报效祖国的消息,马上赶来,告诉他父亲已经为此一病不起,让儿子跪地背诵家训:“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告诉他人的价值不是用功名利禄来判定的,母亲这段时话让无数父母为之动情:

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

孩子长大了,眼界开始变大,想要海阔天空,建功立业;而父母之爱的格局永远都很小,小到只能容纳一个怀抱,他们只想圈住你,让你一生平平安安,健康终老。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都是自私的,自私到不希望孩子自由发挥,误伤自己;

父母的爱又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你身而为人,能够体验世间美好,另一方面,又怕世道人心险恶,你此去前途未卜。

爱和控制有时候很难分清,但是在父母和子女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手戏中,父母常常是落败示弱的一方。这无非是因为,父母比你更懂得,爱是放手,是给予自由,所以爱成了他们最大的软肋。

《无问西东》里沈光耀终于还是听从内心加入敢死队为国捐躯,他的母亲得到噩耗,也只是默默掩面而泣,尊重孩子的选择;在“王猛”长信中,他17岁读大学以后,父母虽然找了亲戚“监控”他,但终究鞭长莫及,他去美国留学,也并未见父母有阻挠之举。

爱也好,控制也罢,真正困住自己的永远不会是父母,而是你自己的心。


2 肉体和精神的独立战

另一方面,反抗母爱的束缚,如同破茧化蝶,是每个人长大成熟必经的一关,是每个孩子青春叛逆期都会经历的阵痛。

就连台湾著名作家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这本书里都曾说:“母爱有时候也是一种暴力。我们有时候不知不觉在限制孩子,甚至以爱之名”,他回忆说,我印象里,每次父亲见到我一定会这样问:这个月考第几名?他跟孩子对话的语言永远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我母亲则没事就会来敲我的门,问我有不舒服吗,我说没事,可过一会儿她又来,说她炖了鸡汤,要不要喝一点,这样大概一天会有很多次。”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母的爱却是开始变成一种束缚,所以蒋勋先生说:

“人有两次脐带的剪断,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第二次是你发育的时候。我希望跟母亲脱离某种关系,因为只有脱离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每个孩子成年后都应该脱离父母的庇护,追求精神的独立。脱离母爱的荫蔽,去追求个人独立的更大空间,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不应该为了追求个人独立,就全盘否定自己的的过去,彻底推卸对于家庭和父母的责任。

不能因为在外面见识了更好的世界,就开始嫌弃自己的家庭不够好;不能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就要与自己的出身和父母划清界限。

脱离了责任的自由,永远无法真正自由。没有担当的独立,永远不能真正独立。所以这个北大留美学生貌似学业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是人格上已经永远停留在“青春叛逆期”之后就再也没有生长,因为他跟父母决裂,彻底割裂了自己跟过去的联系,人格已经丧失了真正有养分的土壤。

然而,我一直相信,这个孩子在决裂6年之后突然写出一封这样长的看似控诉的信,其实是一件好事:他终于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心结在哪里,而他的父母也终于知道,这么多年养大的如此优秀的孩子为什么突然狠心决绝地离开。

我一直相信,这孩子迷失了,他发出这样一副貌似血泪控诉的信,其实是在发出信号:他需要父母的爱,以他认为正确的方式爱。这封信的字字句句说明他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过往,自己跟父母的关系。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因此他其实很在意跟父母的关系,很在意他们的爱。不回家的12年里,在每一个别人和父母团聚的热闹的除夕夜里,相信每一年孤零零只身漂泊在异乡的他,心里都不那么好过。

他表面上独立了,其实精神上一直还停留在青春期,因为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因于父母的教育,所以迟迟长不大。所以本质上,他的精神一直在依赖父母。

【育儿】有多少孩子,离家多年后终将归来
结语:父母已老,回家趁早

父母安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便只剩归途。

当终有一天,我们自己孑然一身走向人生的终点时,也许更能理解当时的父母,只是那时,我们回去了,父母却已经不在了。

在这个命运的轮回里,每个人都要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就如同他们必然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命运。与父母和解,是接纳自己的必经之路,就如同接纳一段内心隐秘、难以启齿的自我的过往。

自然界中,狐狸会在小狐狸长大后把它们赶出巢穴,连推带咬,强迫它们离开,开始独立生活。其实我们人类为人父母也一样,应该在适当的年龄,推开孩子,让他们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

浪子回头金不换。衡量父母的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孩子是否会离开,而是看他独自到世间走一遭之后,最终会不会回来……

而世间的悲剧莫过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很多孩子醒悟得太晚,回来得太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多少孩子,一走了之多年后,终会归来。

只是,父母已老,千万别回得太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