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老漂
老漂,流动大军中的银发族。这些老人们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的城市。
前不久,国家卫计委发布2016年度《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流动人口超两亿,其中流动老人就有1800万。
我们国家人口迁移流动家庭化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流出来接着,夫妻俩流出来,然后是赶紧把孩子接过来,再往后是整个家要搬进来。我们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也就是说以后老漂的人口数量会越来越多。所谓老漂,说白了也就是“老了老了还在飘泊”。不管是北漂,南漂,他们为事业奋斗,生活中确实需要帮助,于是老漂应运而生,无怨无悔的开始付出。他们有的是退休在家,有的是纯粹农民,只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女而毅然踏上离乡路。
我们在公园或小区里,经常能看到奶奶推着婴儿车或带着小孙子孙女晒太阳,几个同样带小孩的老人会相互问候,你是哪儿的?小孙子几岁了?这些爷爷奶奶要照顾孙子孙女的一日三餐,日常起居,收拾家务。有的甚至要自掏腰包买菜,买日用品或交水电费,只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
这些老漂,其实是漂在“子代权威”时代,取代了“父代权威“”。如今八零后,九零后正是中流砥柱,而且这个时代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两个家庭只有两个孩子,孩子的事业生活,牵动着两个家庭。
独生子女,有其独特性。从小生活无忧,依赖于父母的帮助。长大后自己的生活也离不开父母,即使自己已经为人父母,生活各方面仍然需要父母的照应。
当然也有一些不是独生子女的,但是大这抵个年龄的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业的奋斗期。而赋闲在家的老人正是来照顾小孩儿的最佳人选。事实上有很多子女认为老人给自己带小孩是应该的,如果老人拒绝就会被子女怨恨,自己的亲孙子都不肯带,光想着自己快活。
城市中的老漂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大多数老人还是会去帮助自己的儿女。老漂们离开故土,来到陌生的大城市,每天就是买菜,带小孩儿和接送小孩儿两点一线,没有朋友。虽说有的小区也会有另一些老漂,大家在一起聊聊天也不错,但是毕竟大家来自天南海北,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饮食不同,很难聊到一块儿去。大多数时候老漂,其实是寂寞的。
有的老漂是夫妻两人一起到一个孩子家,相比来说这还好些,有的两位老人硬是被两个孩子分开,一位老人去一个孩子家。也是很无奈,夫妻生活一辈子,到老了却是为了儿女要分开,内心是无比牵挂。也有的是去一位老人,另一位老人留老家两人相互挂心,相处异地也是难受。
老家的三伯父三伯母有四个儿女,分在不同城市,老大在深圳,孩子带大去上大学了。老二在浙江,是一对双胞胎,必须去帮忙,今年上初中了。老三在北京,本来是丈母娘接送孩子,不料不久前丈母娘摔一跤,盆骨摔裂。一家人忙开了,老俩口只好去照顾老三的孩子。这期间却被小女儿早早预订,原来小女儿准备生二胎,已经怀孕四个月了。
三伯父苦笑说,我们比上班那会儿还累呀,幸亏身体好,五十多岁到七十多岁这些年奔波在几个城市之间。
其实最现实的是异地医保,老人在老家的医保,如果在异地看病不能报销,或者只能报一小部分,这也导致有的老人不敢去医院看病,大城市医院看病本来就难,而且他们看病的钱基本自己掏,有的老人会选择有病自己看,这真的是很残酷很现实的事情。
还有一些老漂,内心也很纠结,有的时候想放手却又不忍心。来自湖南的李阿姨到北京儿子家带小孙子。本来说好带到小孙子上幼儿园啦!李阿姨就回老家去,可是临近小孙子上幼儿前一个月,儿媳妇单位给儿媳子出国深造的机会,一家人都能开心,事业上有进步,全家都要支持。李阿姨也很苦恼,自己如果走了,儿媳出国去了,儿子一个大男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怎么弄的了,只好给老伴儿说他继续在儿子家待,呆上一年,老人真是想放手又不忍心,哪个做父母的不为儿女好。
老高的出现是因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父母觉得有义务尽全力支持他们,这也是单向快节奏中国的一个阶段性表现很多老飘,感觉为了子女的家庭付出了很多,老人会对子女的某一句话非常敏感,容易受伤,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成为精神空巢老人。
年轻人去大城市工作,打工。也是为了谋得一份自己的事业,大城市工作机会多,竞争也激烈。老漂的到来,确实能够给年轻人一些帮助。
已经作为老漂了,老人不妨尝试主动融入社区多关心一下周边的活动与小区的其他老人多接触也可以,重拾过去的兴趣爱好,比如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结交新的投缘的朋友。
不管怎么说,老人也好,儿女也罢,都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老人用心帮,儿女用心孝,一家人其乐融融,也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