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读书简友广场

历代经济变革: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2021-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北十先生

2021,48。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吴晓波最近塌房子了,《大败局》也被扒,说很多内容不符事实。《吴敬琏传》更是纰漏百出。

所以准备把他的书都出掉了。

剩下一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看书名就是蹭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估计吴当时写这本也有点想向国师发展的意思吧。

本来没抱什么期望,看下来觉得吴写东西还是一把好手的。

虽然我看的时候总是带着疑虑,比如他先定了经济改革这样一个题目,然后按时间线从历史上扒拉需要的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历史太过漫长,所以当一个人想说什么,都能从中找到符合自己观点的资料。

当然,这不妨碍我从中得到启发,拓展新知。

从经济角度讲中国历史,之前是看了《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而这本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经济,互相阐发,而且都是夹带私货的。

以下是笔记。

历代经济变革,基本的衍变逻辑是: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发展经济必须放活民间,实现繁荣,而繁荣日久,地方势力坐大,商人骄纵,中央权威就会受到挑战。

此时,便需要进行集权式的变革,加强中央权威和控制力,可是如此势必会削减地方,侵蚀民间,造成生产力的下降,最终仍然会导致政权新一轮的不稳定。

影响宏观经济的三大核心课题——财政、货币、土地。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十二讲,前六讲分别选取管仲、商鞅、汉武帝,王莽、李世民、王安石六位改革者或治国者,后六讲,明清、洋务运动、民国经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阶段。加上导论和结语,共14章。

在导论中,吴提出了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在前工业文明时期,分别呈现为: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前二讲,管仲是重商主义的试验,商鞅变法则是重农主义的典范。

他们如同左右两极,处于历代经济变革的两端。

管仲变法之后,中国的政府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

后者的实现,是通过控制战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资,以垄断专卖的方式来达成的。

在这种体制内,政府变成了一个有赢利任务的经济组织。

从而衍生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国有企业应当在这些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而商鞅是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

商鞅变法第一个阶段便是从土地改革入手。

在所有变法或者革命中,土地从来都是政治力量与人民进行交换的最重要的筹码。

如何解决分配问题,缓和贫富对立,是历代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第一命题”。

商鞅的对策是强国贫民,愚民。

他为后世统治者留下了两个幽暗的理念:

一,不能让民众太富足、太有思想,最终变成了系统化的愚民政策;

二,把国家强大远远放在民众富足之前,强调“国强民安”,而不是“国强民富”。

汉武帝一章,提到自汉武帝之后的历代统治者从来没有轻视过工商业,他们只是抑制民间商人而已。

轻视商人与重视工商,是一体两面的结果。

盐铁论的桑弘羊之问:

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开支从哪里出?国家财政收入从哪里来?地方割据如何化解?

王莽变法的总结。

中央集权改革将侵蚀地方政权和有产阶层的利益,所以改革成功的前提是务必获得底层民众的支持,把人民发动起来。

一般而言,集权者用以鼓噪民心的理由有四个:抵御外国侵略、防止地方割据、反贪反腐、反对贫富不均。

任何集权式的经济改革从本质上来说都不是为了促进生产力,而是通过财富的重新分配,使中央政府获得更多的经济权益。

李世民一章,提出历代王朝赋税逐渐增加,原因在于行政成本的增加,最刚性者,养官,养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