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喜欢打断别人,原来如此
当你和别人讲述你的经历时,别人说了这样话:这没什么的了,两年前的我也遇到过你这样的情形了。或者他是这样说: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了,很多人都经历过的。
请问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在我看来,会感觉和他聊天很无趣的。我内心有一个小独白:谁需要和你的经历一样?和你一样又如何?
其实每个人这样说也是有目的的,因为接下来就到她的场了。她会告诉你,她当时是什么情形,她又是如何克服的,她用了什么办法,特别是需要学习,有的直接就是建议你报什么班,什么班。
哎,真无聊啊,原来是想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找个同盟军,或者是让她帮忙出出主意的,现在变成了听对方讲故事了。
后来在这本《别再为小事抓狂:小事永远只是小事》,我了解了一些底层逻辑,才恍然大悟。
任何时候,你都无需获得他人的注意力
我们打断别人的故事,或是不耐烦地等待自己发言的时刻,只是为了将谈话的中心和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当你不再希望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将荣耀归于别人时,你的心灵就会出现奇妙的变化,一种宁静的感觉由此产生。
我们之所以需要特别受到瞩目,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总是说:“看着我,我很特别,我的故事比你的有趣多了。”这个内心的声音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却一直相信“我的成就比你的更重要一点”。这个自我是我们想要被看见、被听到、被尊敬、被认为特别的那个部分,通常就算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就是这个自我打断了别人的故事,或是不耐烦地等待自己发言的时刻,以便将谈话的中心和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惯,有的甚至到了危害自己的地步。你不时将话题拉到自己身上,会不知不觉地让对方在谈话中得到的喜悦降到最低点,结果也拉开了你与他人的距离,对谁都没有好处。
下次别人告诉你一个故事,或跟你分享一项成就时,注意自己是否又习惯性地提到了自己。
虽然这个习惯很难去除,但是若能拥有自信,不再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还能为他人的荣耀同喜,这样不仅令人快乐,内心也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切勿随时插进一句话说“我也做过同样的事”或“猜猜我今天做了什么事”,忍一忍,静观其变。只要说“太棒了”,或“再多告诉我一点”,这样就好了。跟你说话的人会觉得有趣多了,因为你比较投入,因为你听得津津有味,对方不会觉得需要跟你竞争,而会觉得跟你相处得很融洽。聊天不仅变得有趣,还能让对方觉得更有自信。你也一样会觉得更轻松愉快,因为不必战战兢兢,生怕错失任何发言的机会。
的确,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彼此交换经验、分享荣耀与交替注意力,但又非完全放弃自我表达。我所指的是,从别人那里吸引注意力的强烈需求。你会发现,当你不再需要紧紧拥抱荣耀时,你也就不再需要得到别人的注意力。在你的内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详的自信,而这个自信正是来自于你将荣耀归给别人。
大家都学到了吗?是不是很有趣呢。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那些真正大智慧的人,都是聆听的高手。两只耳朵一张嘴,大家好好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