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刘谦─DAY3─读书打卡
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基础。
批判性思维的基石是逻辑。判断一个推论是否符合逻辑,是批判性思维最基础的工作,一个推论只有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之下,才有进一步深究的必要,否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推论。
而一个推论的完整结构为:推论=结论+理由。
如果作者只给出结论,而没有任何可以支撑或者证明结论的理由,那么我们就将这个结论称为纯观点。
纯观点无法进行判断,因为它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也就不具备逻辑性,所以,无从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纯观点正确与否进行验证。
比如:一个作者在文章中说到,“我们要学会写作。”但是,这个作者没有给出理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写作,学会写作有什么用处?那么我们也就难以被作者说服去学习写作,我们对于作者的号召无动于衷,因为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我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做一件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是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当你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一篇文章的结论进行判断的时候,这个结论可能看起来非常的政治正确,但是作者有义务提供充足的理由,让读者相信他的结论,而不能想当然的提出一个看起来正确的结论,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理由。
不能有理有据,就难以使人信服。
理由是模型,结论据此成型。
写文章的呈现顺序和思考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写文章因为要将结论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所以往往会先给出结论,再给出理由,但是思考的时候却应该尽量避免先想出结论,再来寻找理由,因为这样的思考存在一种“确认偏误”。
确认偏见是指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 由此,人们在脑中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矛盾的资讯,并加以片面诠释。
比如当你想当然的认为一个人是坏人的时候,你总是忍不住的去收集证明他坏的证据和理由,他脾气不好,他有时候有些自私等等,但是却会忽略掉他好的一面,比如:他的古道热肠,他的忠诚正直。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过早的对一个人进行判断,以致于很多时候我们是为了验证内心的想法来收集信息。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我们难以避免的需要作出结论,也难以避免的会受到“确认偏误”的影响,但是希望有时候我们能够意识到世界不完全是我们想象中的模样,它还有其他样子。希望我们刚接触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有意识的克制自己简单得出结论的冲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理由之后再作出深思熟虑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