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游记蒙古国骑行分享

乌兰巴托之行

2017-07-30  本文已影响64人  蓝胖子好瘦

在几多思考后,虽眼下有较多工作和学业要完成,依然选择在七月中旬来完成外蒙古之行,主要想去拜访某人,是时候去简要了解现实中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还有更重要的愿景,如此,便可规划更多可视化的未来,相信总会有恰如其分的时光。

在来蒙古之前,在网上搜了很多相关中文资料,从学术论文到知乎、微博上分享的信息,总结中文资料在网上所呈现的外蒙古大概可以归纳为经济不发达和有反华倾向两个相对负面的印象。

在这样的预设中抵达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因有人接机没有特别注意有其他哪些交通方式可往返,只是刚出机场看到不远处有公交站,估计是在机场和市区往返的吧。近十天内在乌兰巴托和周边地区自驾游,在广阔无垠的草原和山地任你驾驶,身为基本零驾龄的自个儿忍不住都想试,恩,算是目前自我经历中自驾游的天堂。

草原就是公路,透过车窗随手拍的

关于蒙古国印象,感受最强烈的是安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

首都乌兰巴托是个兼容并包的城市,整个城市其实是由城镇居民和从各牧区迁移而来的牧民组成,有大面积的类似国内城乡结合部的片区,近几年猛增的迁移牧民多是为子女的求学便利,在广阔无垠的牧区并没有优质便利的就学条件,所以不少家长选择来乌兰巴托城市周边择地盖房。

郊区一隅

在一周多的时间内在乌兰巴托市区和其他周边区域逛,印象中没有看见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即便少见垃圾箱,也未看到有任何人随意扔垃圾。游牧民族在环境卫生的自律多少让自我有些惊讶,这个习惯在饮食更是如此,不管是在市区的各种餐厅,还是到较偏远的牧民家吃饭,包括各种路边摊,你会发现,从食物原材料到每一步的加工处理,都是极致的讲究卫生。蒙古的食品安全管理应该值得去学习和参考,不分层级和规格,同等能做到让民众安心吃饭是很难做到的。当然,在市区街道上,尤其在居民区,伴随酒吧的分布,不时能看见有醉汉或坐或躺,他们通常习惯择路人要钱,多向看着面善的当地中老年人和穿着僧袍的僧侣求助,希望可以施舍点儿。当地的朋友说因为在那达慕期间是国家的公众假,大家会比平日喝更多的酒。受邀去不同的朋友家去做客,发现每个小区总会看见一两个小型的酒吧,想必是大家喝酒的需求比较大吧。

蒙古包餐厅一角

在首都乌兰巴托出行的近十天内,没有遇上一次安检,更没有查身份证和护照的。哪怕在成吉思汗广场第二天有接待外宾的外交活动,前一天傍晚的广场依然是人民的广场,大家自在随性地使用公共空间。想起以前国庆期间带妈妈去天安门广场,一半的时间用来过安检,这应该和国家的大小和其他各方面的因素有关吧,但对于一个大部分时间分别在藏区和大都市生活的人,对于人们不用安检可以自由出行和生活的日子有种难以言语的感动。愿未来的这个世界的每一处都能如此,别因一味追求物质的高度发达而牺牲掉最起码的自由和安全。愿每个国度的自由和安宁无需凭借重重外力的监管。

重大节庆期间 接待外宾后的广场

赶上那达慕盛会的尾巴,看到全国的摔跤总决赛和赛马总决赛,就项目本身来说,个人对赛马印象较深。当然,在看摔跤比赛时也遇到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是总决赛,在赛场四周满满的全是观众,里里外外大概七八圈观众,完全没有办法挤到里圈看,然后又因为身高在外圈只能看到前面的人头。努力找了观众间的缝隙无果后打算放弃,便大声边开玩笑边和身高1米8的朋友说我先去外面等你们,海拔受限只能放弃观看比赛啦。话音刚落周边的当地人便用蒙语说这儿有个藏人,然后大概意思就是麻烦大家让她去前面看,就这样被大家护送到里圈,我可以席地坐着看比赛。后来朋友说当地人对藏人普遍比较友好,因为我的外形不是很“藏族”,所以只有说藏语才被发现。朋友们平时只讲蒙语从来不讲汉语,尤其到牧民家做客时比较忌讳说汉语,这是此前没有预料到的。在想,网络上存在的蒙古反华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还是和过去的历史有关吧。相比摔跤,个人更想看赛马,毕竟在家乡会有各种小型的赛马,但远远没法和这25km的总决赛相比,从全国各地层层筛选来的2岁的马匹来进行总决赛,除了终点赛段全是观众外,25km的整个赛道主要是由相关工作人员开越野车全程跟着,观众多为本地人,当然也有各地游客。看完比赛,在赛道附近的蒙古包餐厅吃饭时又一次让自我意外的是,即便是那达慕最后一天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看不到任何垃圾,在想,或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习惯吧。

遥望赛道 在赛道终点的观众席 在终点等候迎接总决赛前五名的到来 摔跤比赛中场休息期间的节目 年度摔跤比赛的冠亚军 年度摔跤比赛的冠亚军 赛场外围的观众

此外,本次旅途中还有很重要的交流部分,在访谈和日常聊天中主要侧重蒙古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和在蒙藏人群体两个方面,基于此顺带延展了一些相关话题。对于蒙古的历史文化部分,最开始只是想通过纯观察来感受一下,没想到在短短几天内了解到了不少面向,也对其族群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经验性认知。

从蒙古那达慕盛会的日常安排到最新总统的选举以及普通民众接受全球各地新闻的渠道,在好几家做客时发现在看BBC和CNN等报道的新闻。在乌兰巴托期间,发现不少民众会在日常生活中讨论时政新闻,如那段时间对于本国总统选举问题、刘晓波逝世等新闻的谈论。关于新总统,几乎每个人都会强调是首个世世代代纯蒙古族血统的总统,当然也会谈到其商人、运动员、俄罗斯女婿等种种身份,不少人表示在今年到投票最后环节只好以两害取其轻的心态选巴特图勒嘎。在蒙藏人对蒙古国的时政问题的观点和讨论和当地蒙古人没有明显的区别,加之多数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文化中又都有游牧部分,就个人的观察和感受而言,相互间融合得较为理想。不管是住酒店还是去各个景点,甚至包括机场安检,身为藏族完全和其他人是同等的待遇,不仅使人对在中国内地关于藏族和维吾尔族人的“特殊待遇”多了些许思考,本来就是同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是在国内日常出行还是出入境旅游,大家理应做到同等对待。上次在日本接触到的在日朝鲜人和当地日本人也是在各种基本权益上也是近乎同等,应该可以多去观察和思考,多去了解世界各国的族群关系,进而来反思自我民族当下所处环境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多去交流和思考,纵向和横向地打开视野,通过精读他人的研究并尽可能去实地观察和感受,进而来思考和学习。

最后简单记录一下签证和交通,在中国办前往外蒙的签证只能在内蒙古和北京,便选择委托北京的旅行社办理。相比办理手续,没料到的是来回航班皆延误,从广州至北京的航班延误近三个小时才起飞,导致未赶上下一段北京至乌兰巴托的航班,应该是生平第一次因转机延误而被迫在中转地住航空公司安排的酒店。然而,更没想到的是回程航班也遇上取消而后改签,改签后的航班又晚点的情况,去程是因航空管制,而回程却是因天气原因所致,看到疲惫不堪的人群在拥挤无序的机场各种各样的态度。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只能等候改签,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见识到形形色色的乘客,有飞往华盛顿的要改期到后天才有座,有飞往新西兰要改到明天下午,也有人可以立即改签出发……与等候时长无关的是每个人的态度,有暴跳如雷的,有安静坐等的,有拿出电脑开始工作的……一个人的涵养,有时真是体现在疲惫不堪的时候。对于自我来说,只要在时间上能调整好固定行程便可瞬间静心来继续看路上的读物,习惯了每次出门带一两本书,便可随时享受意外的阅读时光,当然希望以后在路上能慢慢适应与kindle为伴。

补记一下关于交通的常识,以后可参考路线:广州-北京-乌兰巴托(飞机);香港-乌兰巴托(飞机);广州-内蒙(呼和浩特)-乌兰巴托(火车)。

在乌兰巴托的高空忍不住用Surface Pro的视频镜头所拍 俯拍之二&朵朵

乌兰巴托之行,除了上述种种感受最最重要和最最有意义的是能在日常聊天收获满满的智慧,从家族历史到日常生活,从谈话聊天的基本用语到可能的职业规划,从待人接物到生死问题,从宗教派系到利他无常……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既接地气又充满深意的智慧,感恩有这样的机会,珍视当下,且惜且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