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责时,你想要什么?——光大子悦非暴力沟通读书会随记之二十七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王良云

      我来临时抱佛脚。此刻,有自责。

我没这么颓

      这轮读书会,每周一次,读得细且慢。

      我的预设:一方面,在读书会现场,大家基本可以充分表达;另一方面,基于保护眼睛及减少用手机时间的考虑,我没有读书会的微信群。

      我自己每周写一篇随记,记下与当次读书会有关的内容。

      每周写一篇,回顾上次,预告下次。这是我自己的预设和承诺。

      周三下午的《非暴力沟通》读书会,后来周二下午另开了一轮《非暴力沟通亲子篇》。那么,周五或周六回顾并预告,在两次读书会的中间,算是恰当的。而我经常要拖到周一甚至周二。

      这是我评判自己“临时抱佛脚”的原因,是我自责的原因。

花儿自责?快or慢?

      你有自责吗?

      听到不中听的话(看到不如意的人、事、物),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P49)

      上面是第五章《感受的根源》的内容,提到了“自责”。

      3月14号,我们读的是第九章《爱自己》,再一次提到了“自责”。

      如果你做了自己感到后悔的事情,你会怎么样呢?

      我会自责。


      马老师举了自己的例子,他把崭新的浅灰色外套染上了墨水,他训斥了自己二十分钟!

      自责带来的是恼怒、羞愧、内疚和沮丧。

      当他问自己,“我责备自己‘粗心’和‘愚蠢’,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

      他开始体会到忧伤、悲哀,以及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愿望。

      然后,马老师宽恕了那个随手将忘戴笔帽的笔放到新外套口袋中的自己。

      这是从内疚到忧伤到宽恕的过程,是疗愈后悔的过程,是爱护自己的过程。

      马老师在书中写到(p122):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重自我评价中获益。

      那么,我总结一下:

      如果做了自己感到后悔的事情,至少有两种选择:

1、自责

2、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我责备自己“临时抱佛脚”,想要满足什么愿望呢?遵守自己的承诺,尽力传播我喜欢的“非暴力沟通”理念和方法,做事恰到好处(中间)、尽善尽美。

      是的,我对自己的要求还蛮高的。

      我临时抱佛脚,想要满足自己什么愿望呢?想写得很好,尽善尽美;想轻松自在。

      是的,这个高要求,其实是束缚的绳索,也是前行的绊脚石。

      自己以为,在逐渐觉察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放下和放松了。(忧伤)

      好吧,慢慢来~(宽恕)

      从责备自己,转向体会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我们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
      我相信,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是否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P124)

        这里的名言是:做或不做一件事,都是在试图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大家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确实有许多的感悟和收获。也许写出来的不及一二,我试图写出来的。嘻嘻~

      接下来要读还是《爱自己》这一章,“我选择做有乐趣的事。”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探索,行为的动机。

时间:3月21日下午2:40~4:50

地点:光大银行五一路支行二楼

欢迎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