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庄街的文化人“四老爷”

2018-03-29  本文已影响12人  襄楚

侯庄街的文化人“四老爷”


口述  秦尽孝  秦家儒等    整理  秦明亮

解放以前,侯庄街缺乏受过正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才。

掰掰指头数一数,村子里最有文化的,“四老爷”当数第一了。

“四老爷”姓秦名振忠,在侯庄街秦氏家族里辈份最长,曾为秦氏族长。

“四老爷”最擅长的是汉语言文化。据说,“四老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就是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都能倒背如流。

后来,他又懂得了英文和日语两门外语。

在侯庄街,就象是骆驼走在羊群里----就数他大了。

“四老爷”曾写过一本书,说唱版的《白好奇送女》,又叫《金珠桥娘》,可惜已散佚,未能传世。

侯庄街的保护神

“四老爷”出身农民之家。曾经上过两年私塾,之后辍学,步入社会。

开始是在县城的钱铺(北门南头路东,后曾设为县委招待所)当伙计,一边打工,一边业余时间自学。

当时,自学的也都是国学教材,蒙学课本,均是文言文。早期的博览群书,为他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和文字基础。

在钱铺当伙计,接触人多,三教九流都要来往。

为了拓展业务,钱铺老板有事外出应酬时,经常把喜欢学习的“四老爷”也带上

于是,“四老爷”就认识了南洋场(原修武一中所在地)小红楼传教的英国佬。

办理业务,就得交流,利用这些机会,一来二去的,“四老爷”就学会了讲英语。

日本鬼子占领修武县城后,钱铺老板因为承受不了日益沉重的苛捐杂税,和汉奸、特务、便衣队无休无止的敲诈勒索,无法正常经营,只好关门大吉。

钱铺老板为活命,只好远逃他乡,最后不知所终。

人去楼空。而他的钱铺,最后也被日本兵占领,成为一个日军小队的兵营。

失去了钱铺伙计这个饭碗以后,“四老爷”没有生计,只好委身到县城一户富户人家教私塾,以养家糊口。

没有几个月时间,日本鬼子就开始在修武县城的所有学校施行奴化教育。一方面所有私塾一律关停,不得私自教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县城里所有的私塾先生一律到日本人所办的学习任课,强迫所有的学校教育“中日亲善”,强迫中小学生学日语、做日操、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讲课的内容除了 “共存共荣”、“王道乐土”,就是日本人把“支那人”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一切行为举止都要崇拜日本人。其目的就是让中国人学会日语,了解日本,熟悉日本的风俗习惯,让中国人对日本更加亲密,消除排日情绪。日本鬼子从娃娃抓起,就是想在中国下一代人的身、心上,打下深深的难以磨灭的烙印。

文人自有傲骨。

因为不堪日本鬼子的奴化教育和同化教育,“四老爷”就找了个由头,返回了侯庄街。

由于他在县城里干过,又由于他为人和气,为人公道,自然也成了侯庄街的执事人。

在日伪统治下,侯庄街的保长左右做难,几方面不落好。派粮、派款、派捐项、吃派饭,没完没了,弄得人们山穷水尽的。保长就象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谁都不愿意当。

被逼的没有办法,为了支差应付,村子里有耕地的、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就凑在一起,大伙商量,只好采取轮流坐庄的办法,每家三个月,依次类推。

当时,日本人来村子里派捐派款,首先找的是保长,保长找不见,就找村子里的执事人“四老爷”。

“四老爷”在县城见多识广,大家都佩服他,把他当成侯庄街托底儿的主心骨儿。

由于他懂得日本话,沟通方便,没少给侯庄街办好事。粮食、钱物等所派的捐项,侯庄街出的数量也较少。

村子里不管是谁,在县城里有了啥麻烦事,他都会主动出面,与日本鬼子交涉,把人保出来。因此,他救下了许多乡亲们的命。

出于感激,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是“侯庄街的保护神”。

家族里的当家人

在秦姓家族里,“四老爷”辈分最长,又有文化,族人就推举他担任族长。

侯庄街秦氏家族,以忠孝闻名远近。

秦氏家谱中,就以“忠孝传家远诗书泽世长”等字进行排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敬父母长辈,天经地义。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曾经下定义,“善事父母为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因此,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道以亲亲为原则,以孝悌为核心,以五伦为纲要。

孟子曾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认为父子、君臣最重要。所以,事亲、尊亲就成了人们最高的道德表现。

但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春秋时管仲就这样讲过。

其后的汉代,贾谊又进一步提出了“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的论断。

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

而在农耕时代,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常有饥荒。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所以,因为贫穷,就有极个别不孝之人,行不孝之举。

对于不孝之人的不孝之举,按照族规,必须得家法伺候,以儆效尤。

遇到此事,“四老爷”就会召集族中三老四少,傍晚到祠堂开会说事,相当于现在的听证会。

我国自上古时期就有三老的说法。

三老就是知道和了解熟悉三德五事的老者。三德,即正直、刚、柔。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柔克,言和柔而能治。五事,就是貌、言、视、听、思。三德五事,就象是三辰(日、月、星)五星一样,包含了义的内容。

三老是家族中受人尊重的年长者。凡是家族中需要作出重大决策,一定要经三老同意才可施行。

说事,要先听取双方陈词,数说理由。再由三老评议,最后,由族长定夺。

对待一般忤逆不孝顺的人,“四老爷”会言词温婉,论功指过,敦促改善。

对企图狡辩之人,就会大声严辞斥责。

而对行为乖张、语言可恶之人,为了秦氏家族的声望,不让他姓人笑话,“四老爷”则会毫不留情,杀一儆百,杀鸡给猴儿看。让年轻后生或拿杖责打,或拿绳索绑上,甚至让其游街示众。

虽然,家法是一个家族的治家之法,带有浓郁的封建色彩,但是,对于一个家族的良性健康发展,却起到了一定的振慑和引导作用。

棍棒底下出孝子。

被打的人,就是伤的再重,也不敢哼一声。

不孝顺爹娘,挨打是罪有应得的。不改过,难道不想在村子里混了?

私塾里的启蒙者

为了全家生计,“四老爷”除了履行族长的职责外,还得继续在家开设私塾。

当时的侯庄街有三个私塾先生,除了“四老爷”以外,还有秦奉孝(景清)和秦则孝两个人。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为了下一代不当睁眼瞎,更为了家族兴旺、光大门楣,人们普遍尊师重道。

“四老爷”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自然吸引了不少的家庭,送孩子到他这儿来求学。

在家长带领下,初入私塾的学生,往往开始时认生,见了老师都很紧张。何况中间差着好几辈呢。

家长会先教孩子,“喊先生。”

就有新学生掰着指头,结结巴巴地喊,“老、老、老爷。”

“四老爷”就会摸摸孩子的头,“不用怕。以后你就叫先生,或者喊老爷。不用再掰手指给那儿算了,说起来绕口,听起来也觉得麻烦。”

从此以后,只要是与“四老爷”差了三辈或者三辈以上的人,见了他都简称为“老爷”了。

“四老爷”讲课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引人入胜。

更主要的是,他说话风趣、诙谐、幽默,经常旁征博引,常常别开生面。到了窝要处,冷不西来一句经典语句,往往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而在这些和谐的欢笑声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相关知识。

“四老爷”用他特有的睿智,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得知识,掌握文化,懂得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解放后,由于能写会算,“四老爷”担任村里的会计多年,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任劳任怨的奉献。

而每到社员们在田间地头修息的时候,出口成章的“四老爷”总会把生活中提倡的新风尚编成一些顺口溜,教给大家。

比如,“夏天到,阳气生,大家都来讲卫生”等等。

由于他的顺口溜雅俗共赏、很有情趣,并且朗朗上口、过后不忘,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侯庄街的文化人,“四老爷”秦振忠,在生活最为困苦的日子,用他的善良、学识、才气,给了朴实的侯庄街人催人奋进的力量,扫除了贫困带来的忧郁和阴霾,认识了正义、正气、正直等正能量,获得了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更给了侯庄街人充满阳光的期待和希望。

                      2018年1月16-17日

w.ifeng���K�P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