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故事》:阅读的迷思之一:没空读书怎么办?
作者:唐诺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作家“自己最钟情的幻梦”,也就是自己最想写的那部作品,因为意识到非一朝一夕可成,反而迟迟不行,被“置诸脑后”,你总想先把手边那一堆暂时的、偶发的、可马上解决的琐事给处理干净,好找个清清爽爽的良辰吉日来专心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写自己最魂萦梦系的那篇东西那本书,如此日复一日。
写书的人如此,看书的人亦如此。
总有比阅读更急更重要的事,阅读往往就这样被耽搁下来。偏偏念头一直还在,久而久之它逐渐演化成某种心理救赎,不是我不想读,是我实在太忙了。
我们身处这个匆匆忙忙、老把生命描述成竞赛或赛跑的社会,停下来歇会仿佛都要湮没在别人风涌前行的滚滚尘埃中。
各种责任、义务、生存压力向我们毫不手软的袭来,我们要迎敌战斗,还想着要实现自我价值,在人生舞台上闪闪亮亮,生而为人的种种情非得已,挟持着我们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但,就算如此,我们真的就忙得那么不可开交吗?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真的都没自己认定的那么忙。
所谓的时间不够,是特定性、针对性的不够,是我们不阅读最方便的借口。因为我们把时间花在某某某事情上,以至于我们也想做的某某某事便被排挤了,因此,不真是时间的绝对值匮乏,而是我们一己的价值排列和选择问题。
梭罗说:“有些东西,在最无助和生病的人是必需品,在别人来说则仅仅是奢侈品;又在另一些人来说,那是根本听都没听过。”
阅读其实也是如此,对于一些人来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日日读书,甘之如饴。另有一些人对于读书,也不能说不爱,只是抵不住别的诱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一类人,捧起书, 即头脑发胀,痛苦不堪,赶紧扔掉,挣钱或玩耍去了。
细想一下,真是时间的问题吗?那些我们不可或缺、损失不起、停不下来、没它就没法子过生活的必需品,真都是必要的吗?
或许不是没时间那么简单,而是我们对于人生的必需品选择的问题,占的成分更多。
我们有太多的必需品,得投注大量时间去取得去保护,当我们声称我们没时间阅读,其实我们真正讲的是,我们有这个事那个事远比拿一本书看更急迫更重要,我们于是没那个时间留给阅读这件事,而已。
我们都依据着自己的价值顺序来决定时间的耗费,有了各种重要不重要的“排序”,我们时间不够,便一头扎进了学习运用时间的小技巧,管理时间的学问中,我们想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运用时间,慢慢的,我们还急着想先学会怎样才能最快最大效益的读一本书,不先弄清楚这些,阅读这事便无法展开。
当我们认为没有时间阅读时,不妨先问问自己,阅读这事,到底被我们排在我们人生必需品的第几位上?
我们真的想要阅读吗?
博尔赫斯说:“究竟书的本质是什么呢?书本是实体世界当中的一个实体,书是一套死板符号的组合,一直要等到正确的人来阅读,书中的文字——或者是文字背后的诗意,因为文字本身也只不过是符号而已——这才获得新生,而文字就在此刻获得了再生。”
打开书籍,我们可以唤醒这一个个已然死亡的符号,让诗意重新获得生命,重走一趟原书作者走过的路,看他所看,想他所想,困惑他所困惑,这个写作原初可能极其艰辛极其耗时,但因为书籍,因为文字,却变得省事,让读者变得可节约绝大部分的时间,只是翻开书,老老实实从头读到尾,便提升了认知,增多了感触,增加了生命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这世上最廉价又最具智慧的习得方式,不将它排在人生最重要的必需品前三位,不觉得亏得慌吗?
如果阅读,真成了我们的人生重要的必需品,时间再怎么不够,也是可以从缝隙中挤挤的。
阅读,可以是自由的、从容的、伸展的,大块大块时间投入的。
阅读也毫无疑问可以穿梭在每一个时间的缝隙之中。等待的碎片时间里,交通工具上,浴缸里,临睡前,甚至饭桌上,这都是每个像样的阅读者做过的事。
只要我们想抓肯挤,时间一定是有的。
想要学会游泳,就得把自己泡在水中。
书籍的世界,犹如丰饶的海洋,唯有大着胆,赤着足,走在海滩上,一步一步踏入浅水湾,和那一望无垠的大海,试着近距离的小小亲密接触,假以时日,我们才有可能任意驰骋在世上的大洲大洋中,无惧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