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首先,八卦的水,是阴阳阴,阳在阴中流动,改变着阴。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流动,形成瀑布,形成江河湖海,构成各种形态。知者,就是智者,所面临的实践环境是千变万化的,这一点河水很类似,在现实中好像很难找到和水一样多变的介质。多变的民众的生产和生活状态,也被老子喻为水,形成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这样一句话。所以智者很乐于穿梭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之中,看到了水的形态,感同身受。如同听到了音乐一般,可以产生巨大的共鸣。所以水象征着变化,不规则,难以捉摸,是智者乐于面对的局面。
山,在八卦中,上有一阳下有二阴,表示应还会向上生长。表示山会动,向上或向下。山的形态本身是前后一致的。这就印证了孔子所说的仁,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所以,仁者看到了山的形态。想到了自己坚守的成为君子的高尚目标,并不断的在进行努力的过程。
智者,是民众当中,有志于进行地位跃迁的人,渐渐地也会朝君子的方向靠拢。
孔子划分民众,就划分为人智的社会和人不智的社会。这两种社会治理起来会有很大的差别。在人智的社会里,民众自己就会自发按照道的方式来运行,君主只要不去帮倒忙,社会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是人不智的社会,如果君主依然不作为,就会产生很多郁结。
仁者,是致力于将来成为君主的人。他不但需要面对人智的社会,也要面对人不智的社会。所以仁者的理论要有更大的兼容性,如果在一处可以用,在别的地方就会出现巨大的漏洞,那么只能说这个仁者还需要继续实践。
孔子治国是通过礼,这是孔子的仁的内核,以后可以对比下这方面孔子和老子的区别。
所以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在说智者为什么要乐水,仁者为什么要乐山。而仅仅是从智者或者仁者,将来所要面对的问题进行出发的。
智者的乐水,仁者的乐山。都是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的自发行为。如果某人希望成为智者,而故意喜欢水。某人想成为仁者,而故意喜欢山。只能说出发点就没有对。
所以,乐水和乐山,都是孔子在观察智者和仁者的过程中,发现的这两类人的自发行为。让我们在感叹,孔子观察事情细致的同时,再想一想:“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