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情篆意 侠骨文心——赵建功行草书赏析
赵建功,别署二独堂。男,1956年生,祖籍山西河津,现居太原。语文报社原副社长,编审,书法家。1979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语文教学通讯》编辑、《中学生文学》主编、语文报社副社长等职。
学书半个多世纪,从颜体入门,渐及“二王”、魏碑、汉隶、秦篆等。作品真、草、隶、篆诸体兼长,近年来悉心钻研,将小篆、金文、甲骨文诸体融会贯通,书风雄强老辣,厚重典雅,格调高古,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多次参加省级和全国性展览并有获奖。作品被《语文报》《山西日报》《青少年日记》《名家名作》《山西文学》《经济师》《三晋文化研究》《名作欣赏》《新作文》《中学课程辅导》《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方史志》《中国邮政》《文化产业》《映像》《山西画报》《记者观察》《山西人大》《国粹艺术名家》《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搜狐》《知乎》《一点资讯》《个人图书馆》《老家山西》等多家媒体刋发介绍。
草情篆意 侠骨文心
梁地
赵建功老师习书多年,篆隶楷行草诸体皆擅。他的行草书作品,同他用功最勤的颜体楷书、北碑摩崖一样,气格正大,形神兼备,煞是好看。
琴心妙清远赵建功的行草书,多用篆隶笔法,率性天真,古意盎然,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结体上,既能“守正”又善“奇变”,以正取势的作品,间或也以欹侧架构某些文字,通篇看来不拘一格,变化丰富。章法上,他的书作或排列整齐、布白停匀,或宾主分明、对比强烈,不论哪一种方式,都能做到顿挫自然,气脉连贯,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感。
松风吹解带仅仅从“形”的方面赏读赵建功的行草书法,无疑是浅薄的;即使深进一步,追溯其篆意草情的书学源流,显然也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形”入“神”,更多地去捕捉蕴藏在赵建功行草作品里独特的神采。
赵建功的行草书,总的来说偏重于“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快”。“完美的缓笔是韵味的延长,完美的快笔是灵感的一闪”,赵建功深谙这一道理。从他的行草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在重、涩习惯性的行笔中,他常常机警地进行一些轻、疾的调节,部分作品更是以枯笔、疾行为主,着意追求一种老辣、盘桓的效果。
水流心不竞 梅雨具体来看,赵建功的行书作品,大多字字独立,笔力坚劲,线条流畅,风格不论朴茂还是疏阔,气韵均极为生动。徜徉在他这一笔墨的世界里,目光随着作品文情字意、笔墨变化的节奏而跳宕,此处舒缓彼处急骤,此处浓重彼处淡远,不时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们难道只是在欣赏书法么?我们念兹在兹、沉醉其中,难道不是在聆听一首一首曼妙、隽永的钢琴曲吗?
万里悲秋 逸兴赵建功的草书作品,给人的则是另一种艺术感觉。
他的十数字、数十字的作品,赏读起来,如同在观看一场一场道地的武术表演——笔笔中锋的线条挥洒起落,曲折盘旋,一顿足,一腾跃,每一个动作都虎虎生风,劲道十足。他的字数较少的大字草书,又让我们感觉像是有缘拜会一位太极高手——敦厚的笔画,如太极气沉丹田,缓缓出拳;遒劲的转折,如太极下盘稳固,悠然转身;提按挥收,动作优柔;翻身趯跃,身手敏捷。看似随心所欲,实则从不逾矩,举手投足,一派大家风范。
沁园春·长沙赵建功的行草书作品骨骼峥嵘,普遍地带有一股“侠”气,不过从不会给观者一丝一毫粗砺的感觉。这一点,与他的经历、个性密切相关。
赵建功老师在语文报社工作数十年,当编辑,做主编,直至在副社长任上退休,文字修为不凡,学术见地独特。加之他对书法的热爱极为执著、纯粹,绝少功利之心,故而他的书法艺术既体现着个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又在有意无意中遵从了书法艺术最根本的“文”心。换言之,他的书法,当然包括他的行草书,始终古朴雅致,不野,不俗!
博学之古人论书云“意在笔先”,宋黄庭坚也有“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的说法。赵建功不片面追求所谓的笔墨意趣,他书法的“雅”,既表现在对创作内容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对创作形式的处理上。“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所选的内容意境萧散,其书作亦布局疏朗,笔线淡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云来画檐宿,龙向墨池归”,内容意境辽阔,其书作也任笔纵横,动感十足。“逸兴”“挺拔”等榜书作品,内容精短深邃,书法便稳如山岳,大气磅礴!
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先生说:“所谓独创性,无非是用恰当的形式成功地表现作者在生活当中发现的新颖独特的内容,使得形式与内容紧密地结合和完美统一。”在独创性方面,赵建功确实常常能带给读者不少意外的惊喜。
“草情篆意,侠骨文心”——这,就是笔者赏读赵建功老师行草书最突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