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摘记20:周道衰落的那些王3

2019-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Jane_扬

周宣王:名不符实的“宣王中兴”

宣王名静(一说靖),是厉王之子。厉王逃彘,太子静年幼,未能治国,于是周公、召公共摄国事,同心协力,顺抚天下百姓以定祸乱,更补朝政厥失,搜举隐居贤士,广布天王德教。在共和的十七年里,内修政事,外攘夷狄,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又重新尊周王室,而修朝贡之礼。待太子长成,共立为王,史称宣王,宣王在位,也志在拨乱反正,任命众多贤能名士辅佐王业,一时朝政清明,大有中兴之势。

宣王晚年时,开始独断专行,不听劝谏。古代的礼法,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要率领诸侯,手执农具亲自耕田,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而宣王不愿到“千亩”(天子躬耕之处)去亲自耕种,于是打算废弃籍田之礼,大臣虢文公劝谏说:农耕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上以供神的祭祀,下以养育万千百姓。周的先王后稷被虞舜封为九官之首,就是因为有大功于生民,传至子孙,因此积累功德,才拥有了天下,现在大王却弃先王的功业,损伤了国本,如何造福于民?”宣王不听。

姜戎侵犯边境,宣王命召公帅领军队在千亩与姜戎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丧失兵马之后,又想在太原普查人口来补充兵力、物资。大臣仲山甫劝谏说:自古以来,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数量,天子只需询问管理的百官就知道了,也可以通过管理农事来调查,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刻意普查。周宣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在太原普查了口。

在位第四十三年时,宣王更是滥杀无辜,朝中大夫杜伯原本未犯可杀之罪,而宣王却下令刑杀,杜伯同朝好友,大夫左儒,先后有九次进朝堂劝谏宣王,杜伯不当杀,宣王都未应允,反而责备左儒说:“我要杀杜伯,你却一力挽救,不知道要上顺王意,你为了朋友而违背王命,是重友而轻君。”左儒答道:“君臣朋友,人之大伦,臣岂敢违背君命,袒护朋友,要看谁有道理。如果君王是正确的,而我朋友是错的,我就听从君王之令诛杀朋友;如果朋友的作为是对的,而君王错了,那么我就顺从朋友而违君命。我只顺从道义,而不是违抗君命。宣王听了大怒说:“你不要转换言辞,顺王则生,不然则死。”左儒回答:“为人臣者只论是非,不顾生死。如果王命不合乎道义,岂肯违义求生,如果合乎道义,甘愿就义而死。现今王枉杀杜伯,是王的过失,而王不自知,今臣愿尽言明辨杜伯之无罪,发明君王之过失。不敢巧言避死!”宣王最终杀了杜伯,左儒也相从而死。

第四十六年,宣王崩,其子幽王姬宫涅即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