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己以游世
《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这个故事是说,假如你正在一条小河上划船游玩,忽然从上游漂下来一只空船,上面并没有坐人。即便自己是个脾气很坏的人,由于找不到发火的对象,也不会对这件事情发多大的脾气。
但是,假如漂下来的不是空船,而是船上坐着人,比如也是来泛舟的其他游客,你就会大声的向对方喊道:“喂,小心啊,要撞到我的船了!”然而,对方似乎没有听到,并没有做出回应,调整船只。你于是着急了,要发火了,又连着大喊了三次:“小心啊!要撞上了,对面船上的人,我在喊你呢!你怎么听不见啊!你是不是故意的!”接着,肯定就是什么难听骂什么了。
你问这个人:“为什么刚才不生气,现在就忍不住发火呢?”他回答道:“因为刚才是空船啊!我有什么好发脾气的呢?但是如果船上坐着人,就不一样了,对方一定是故意装作听不到我说的话,成心来撞我的,我当然要发脾气啦!”
庄子于是总结道,如果有人能够常常不把自己的判断当回事,不要拿自己的主观理解来给自己找麻烦,那么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起烦恼呢?
这就应了《金刚经》里的那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世间万事万物,经过人的观察、认知、判断,就会在这个人的心中形成一个观念,比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所厌恶的等等。这些判断与连带的情绪都来自于自己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相”。
当你认识到这些“相”都是主观的,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时,就不会那么计较了,反而活得很洒脱,在种种“相”中游刃有余,做到了“如如不动”。也就是看到了一切事物什么是一直在变的,而什么又是从未改变的。
于是,你就不会自寻烦恼,活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困境里,因为所谓的得、失、好、坏,都是“相”,是“观念”。自己才能让自己开心,自己才能决定遇到问题是该哭还是该笑。
祝福大家都能开心自在,做到“虚己以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