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驿站(读写营整理篇)简书探秘读写课堂

读写营第三期 | 文学创作浅谈·第八课

2023-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LP理事会

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 文学创作浅谈

主讲:江南铁鹰


第八课 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刻画中的形象描写

作业点评:
子晴读书的作业《清风墨竹》

阳春三月,春雨绵绵,斜斜的雨丝打在竹叶上,像少女抚弄着琴弦;雨水滴落在茶叶上,晶莹剔透,云雾缭绕的茶山宛如仙境。
绿油油的竹林,玉带一样的茶山,像一副烟雾迷蒙的水墨画,呈现在人们眼前。
春雨过后,像剑一样的竹笋,破土而出,茶叶也在云雾的滋养下抽出嫩叶。
竹山下边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河边住着几十户人家,这就是竹林村。

这段环境描写非常小说。

墨竹今年九岁,长着一双会说话大眼睛,聪明伶俐,懂事乖巧,念小学二年级,爸爸在县城打工,妈妈在家里料理家务,两人一边走一边说话。

人物描写

清风身高近180厘米,戴着一副眼镜,眉目清秀,内向,不善言辞,对人谦卑有礼,看上去温文尔雅。

还是人物描写

春日和煦的阳光洒向竹林,顺着竹杆,竹叶的缝隙间倾泻下来,形成道道银线,一阵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
墨竹静静地说,清风,我就像山间的竹子,生于斯,长于斯,而你不同,你就像一股清风,会飘向很远,很远……

这个结尾很不错,有韵味。

无论是短篇,还是中长篇小说,就小说三要素而言,第一重要还是人物。人物的刻画是小说是否成功的最重要一环。一部小说,是否看可以获得成功?就看其中人物刻画是否成功。成功的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所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立体的,有生命的。就读者看的角度而言,“他”可以与你对话,交谈,甚至做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你可以与“他”,同呼吸、共命运,为“他”喜,为“他”忧,为“他”恨,为“他”仇。那么,从作者创作角度呢?当你成功刻画出来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后,“他”甚至可以引导你去继续丰满自己的形象,引导你一步的情节发展。“他”甚至不再按照你的想法去做,相反,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让这个具有灵魂的人物,来主导你的作品。

关于小说人物创作的许多理论中,都会提到要塑造典型形象、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不是任何人,包括不是你塑造人物所使用的所谓人物原型。“他”只能是唯一的那一个。这里强调的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而且是不可替代,不会混淆的个性。比如我们读水浒的时候,谁也不会把李逵和鲁智深混淆。为什么,就因为他们尽管都有莽汉子的共性,却更多是自己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

那么,我们在写小说,塑造人物的时候,一般会从哪些方面来创作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呢?主要是以下几点: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刻画。在中国小说,主要是前三个方面,而外国的优秀小说,则非常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有些甚至可以通篇没有一句对话和动作描写,仅靠心理活动刻画,让人物照样栩栩如生。我们主要一起研讨前面三个方面。

塑造人物第一点:人物的形象刻画。

一部好作品,一定非常注重人物肖像的刻画。我们以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为例,来看看曹雪芹是怎样塑造他的人物形象?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这是《红楼梦》中第一次亮相的“三春”的形象刻画,其中第一个“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八个字的肖像描写,写的就是迎春。当然肖像的描述,往往是与形象描述结合在一起,甚至包括风采、眼神都是主要表现的地方。比如第二个探春的亮相:“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很明显,曹雪芹在描述探春时的笔墨远重于对迎春时所用。理由是不言而喻的,探春是曹大师笔下一个很重要人物,是仅次于宝黛云的人物。当然会加重笔墨。第三个更加简洁,“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因为此时的惜春太小,同时因为惜春在全书中份量更轻。

曹大师对重点人物在这方面的刻画,可谓重彩浓墨。

“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这是王熙凤的亮相,包括前面还有几句话: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真是可谓先声夺人!辣子凤姐的形象耀然纸上。曹雪芹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凤姐的服侍衣着,最后是几句肖像刻画:“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该是有多么形象化?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美则美至极致,凶恶已是伏笔在前。

“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这是全书主人公宝玉出场了,当然也是重彩浓墨,从头写到脚,再加肖像描述,那简直就是天下无双的美男童。难怪我们这些后人实在找不到一个完美的演员来饰演他了。因为“他”只存活在曹大师的“红楼梦”中。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

如此俊美的肖像,有几人不爱?

最后看看另一位主角的出场。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鬓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注意,所有文字几乎都是肖像描述。这笔墨比谁都要多,要重了许多。林黛玉病西施的俏模样,会有谁不对她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怜爱?

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指关于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小说中的肖像描写是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之一。精当得体的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实例从三个方面谈谈肖像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和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1、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小说成功的重要条件。要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必须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就是肖像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往往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比如《祝福》中作者在写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短工时,借四婶的眼睛这样刻画了她的肖像: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作者用笔简洁,近乎白描,但就是这寥寥几笔却刻画出了祥林嫂“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的性格特点。又如,“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老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他戴黑眼镜,穿绒衣,用棉花堵上耳朵。他一坐上出租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这是《套中人》中对别里科夫肖像的描写,这些描写揭示出别里科夫这个套子式的人物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性格特点。

2、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可以折射人物的经历命运。现实中,人的经历或遭遇往往“写”在自己的脸上,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命运则常常被作者浓缩到人物的“脸”上。这一点《祝福》中的三次肖像描写可看做典型的例子。作者在三次描写中除了刻画祥林嫂的眼睛,还特意刻画了祥林嫂脸色的变化。祥林嫂脸色从“青黄”到“黄中带黑”,从“两颊却还是红的”到“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再到“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变成一个木偶人。这样的描写把祥林嫂近二十年间的悲惨经历和苦难的命运,通过她脸色的巨大变化给我们折射出来,加深了我们对祥林嫂的认识。再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掏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及至中年“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闰土在旧社会不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

3、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暗示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一般通过人物形象来揭示,而肖像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往往对小说的主题加以暗示。如《祝福》中,对祥林嫂肖像的三次描写突出她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变化,而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也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又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孔乙己虽穿长衫却不能踱进店里坐喝,虽是以君子自居却常干些偷窃之事。作者给我们塑造出这样一个形象的同时,也让我们想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精神毒害,看到了封建制度对人格的扭曲,使我们深刻领会了封建科举制度无情毒害知识分子的深刻主题。

总之,肖像描写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作者往往借助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折射人物经历命运或暗示小说主题。正是基于这几点,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人物的肖像入手,分析 人物的性格,揣想人物的经历命运或总结小说的主题。

从上面的分析与讨论,完美可以看出肖像和形象刻画,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小说中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不仅不能千篇一律,而且也不必各个面面俱到,用相同份量的笔墨。对重点人物,主要人物可以不惜笔墨,对次要人物可以一笔带过。

我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大家可以看看相关作品,《风浪时代》“车间门口的秋阳下站着严箫潇。蜀中很少看见的秋阳,此刻却显得格外的温暖。已是正午时分,阳光洒在他矫健的身躯上,像披着一件金色的铠甲。头上一顶大红色的安全头盔折射出来的橘红色,正好映在了严箫潇那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俊美中透着一张硬朗的坚韧。一身灰白色的石棉工作服,此时变成了淡淡的金黄。”

当然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不是大师,当然不能做到大师级的水平。但是既然写小说,还是必须注重人物的形象和肖像的刻画。

我们在上一节探讨了肖像和形象刻画。肖像刻画其实是形象刻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人物脸部的特写,而形象则包括了其他部分,如体型、体态,服饰和衣着,甚至是很具体的肢体刻画。当然我们在写小说时,不仅对人物需要这样的描写,就是对其他事物,比如动物,同样需要这种细致的描写。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放在以后讨论。

人物的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等。肖像描写大致有三个作用:一是能够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二是能够联结情节,推动故事的展开;三是能够制造悬念增强情节的曲折性。

描写肖像,贵在以形传神。可以抓住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其特征。可是,同学们在写作记叙文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的时候,总是不会抓住主要特征,或者是即使抓住了主要特征,也写得不够传神,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里面有什么招式?对,是有那么几招。这几招很管用。

那么,是哪几招呢?

一、要仔细观察,发现特征。

这是写好肖像的第一步,是前提。为了更好地发现人物的特征,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像高矮、胖瘦、黑白、发型,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黑痣、雀斑、瞎子、耳聋,独臂、瘸子、罗锅……

二、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发现了人物的特征,还要分析出来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然后,围绕主要特征,选择相关的特征表象进行具体描写。

如当年清政府派往日本的留学生,这些人应该是当时所谓“大户人家”的子弟,他们的服饰应该比较漂亮,高高矮矮,胖胖瘦瘦,可是,鲁迅先生把这些都看做次要的,在《藤野先生》中,只写了主要的、本质的、能够表现清朝留学生思想腐朽的“大辫子”。

鲁迅小说人物肖像描写的特色:

鲁迅的小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部分的重头戏,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创作水平,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楷模。下面就《孔乙己》、《故乡》、《药》、《祝福》、《阿Q 正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几篇小说,简其人物肖像描写的特色。

1、抓住特征 追求神似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好无意思。”(注:鲁迅《我是怎样做起小说的》(见《南腔北调集》))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种“画眼睛”,就是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来刻画人物。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创造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短篇小说形式的特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在肖像描写上,他不求过分逼真的形似,而追求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譬如阿Q,鲁迅对他的肖像并没有细致地描绘,他所告诉我们的只是这么几个突出的特点:懒洋洋的瘦伶仃、癞疮疤、黄子、厚嘴唇、旧帽。但这一切都是阿Q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地位的产物。因此,阿Q外貌上的这些特征,对表现阿Q的阶级本质和性格,就成为不可缺少的, 富有表现力的东西了。

《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外貌是: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破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了裂,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先生只抓住了几个突出特征,就把闰土这一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

“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注:恩格斯《致闵·考基》)要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表现出“质”的东西,必须精心地选取那些既能表现突出的个性,又具有典型意义的肖像特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作家必须具备深刻的生活观察力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正像鲁迅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对于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在《孔乙己》中他这样写了孔乙己的肖像:“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洗。”“青白脸色”是不事劳动又营养不足的结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被压迫、被侮辱的标记,衣服破脏和花白胡子乱蓬蓬的是孔乙己贫穷而又懒散的证明。

特别是那件长衫,鲁迅先生是着重写了的。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这个旧社会穷读书人的精神状态:他的经济地位是低下的,但在思想上却仍然把自己看成一个“上等人”,即使穷得“站着喝酒”,也不肯脱掉那标志着“读书人”、“上智者”的长衫。这种矛盾着的外相,正是孔乙己在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下所形成的读书高贵、劳动卑贱、欲上不能欲下则不甘心的病态心理的集中表现。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外部形象的`这几个特征,深刻地揭示了这个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身份、教养、现实的经济地位和精神状态。这和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前的旧知识分子的精细地观察和深刻地认识是分不开的。正像“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注:鲁迅《〈出关〉的“关”》(见《且介亭杂文末编》))如果离开了对于描写对象的深入把握,要做到这一点是根本不可能的。

2、联系人物遭遇 进行动态描绘

人物外部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年龄的增长,自然要使容颜改观;而生活的折磨,精神的刺激,又何尝不引起外貌的变化。因此鲁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在突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总是联系人物的遭遇把肖像的变化和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结合起来。在《祝福》中,鲁迅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四次比较集中的描绘。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头上扎着白头绳”表示她新寡,“脸色青黄”是痛苦生活的体现,“两颊却还是红的”显示出在她身上还存在着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希望,“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展示出她悲痛、胆怯的心境和沉静安分的性格。只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勤劳朴实、老实能干、心怀苦痛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而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服饰没有变,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这外貌的巨大变化,准确地再现出了被卖再嫁、再次守寡、爱子惨死等深重苦难给祥林嫂带来的巨大苦痛。在祭祀时,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遭到拒绝,“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所有这些正是她内心受到极度煎熬的真实写照。最后,当祥林嫂身陷绝境的时候,她的外貌、眼神的变化更加令人栗,“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先生四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每一次都不同。从“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到“眼睛窈陷下去”,再到“眼珠间或一轮”;从“脸色青黄”,到变作“灰黑”,再到“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这种对肖像的变化描写,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历程。

由于小说的结构不同,描写人物肖像的变化时,鲁迅所采用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祝福》是随着人物生活道路的展开而一次又一次地描写肖像的变化。但《故乡》却是通过小说中的“我”的回忆,写出主人公肖像的变化。在“我”的回忆中,闰土还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活泼少年。但当我回到故乡。闰土又出现在眼前时,却已经不是“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年龄带来的,这里分明留着生活劳顿、精神摧残的痕迹。通过这外形的变化,也刻画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我们已经看不见天真活泼的闰土,看见的只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精神有些麻木的闰土了。

3、在行动中表现人物肖像

鲁迅先生在肖像描写上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行动中表现人物的肖像。他很少对人物的肖像特征作静止的呆板的介绍,他总是从人物的行动中,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选择最适当的时机,通过特定的场合,来突出人物肖像中的某些特征,从而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并一次一次地加强这种印象。

例如写阿Q的肖像时, 作者没有像静物写生似的穷形尽相地向读者数说阿Q有黄子、厚嘴唇等等,写他瘦伶仃的懒洋洋的样子是在阿Q赤着膊得意洋洋地米时,在阿Q捉了虱子放在嘴里咬时写他的厚嘴唇,在阿Q 和小D打架时写他的黄子。这样写,不仅使读者牢牢记住了阿Q的黄子和厚嘴辱,而且一提到黄子、厚嘴唇,就会想到阿Q 被人揪住子在墙上碰头的情景和捉虱子的神气。

在《药》里,对刽子手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是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是老栓到刑场买人血馒头时,随着“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喊声,“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在这里,刽子手康大叔,是出现在老栓慌慌张张接人血馒头的时候,强调了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混身黑色,眼光像两把刀。既表明了他的身份,又写出了他的凶悍。接着鲁迅先生又在另一个场合为康大叔画了第二幅像。在老栓的茶馆里,茶客们正谈论得起劲时,“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这里鲁迅先生让人物突然出现,先引起读者注意,然后再为人物画像,这比孤立地静止地描写人物的写法,真是既生动简炼又能括丰富的内涵。

除以上所述的三方面外,鲁迅先生还善于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写另一个人物的肖像;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写人物的肖像。总之,在肖像描写上,鲁迅先生不仅善于选取人物肖像的特征,而且还善于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法来描写这些特征,从而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三、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具体描写。

一般的写作顺序是:由全身到局部,从身材、服饰到面容,从头到脚。当然,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候也可能只写一个局部。合理地安排顺序,才能有条不紊。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这样描写杨二嫂:

“我吃了一下,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图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一段杨二嫂肖像描写,从面部写到脚,井然有序。

四、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适时描写。

在一篇作文中,要不要描写人物的肖像,是在一处写,还是分散在情节中需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一定要做到为文章中心服务。只有这样,肖像描写才有意义。

鲁迅先生很擅长人物的肖像描写,他能够准确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如《藤野先生》一开头,写在东京上野公园,看到清朝留学生,适时地对他们的肖像进行描写: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作者抓住清朝留学生的“大辫子”肖像特征,入木三分地写出了他们胸无报国之志,思想腐朽,生活糜烂。“富士山”“发髻”的比喻,“实在标致极了”的反语,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他们极其厌恶和辛辣讽刺。

在仙台医专,鲁迅第一次见到藤野先生,是在藤野先生刚走进教室的时候,鲁迅不失时机地描写了他的肖像: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黑瘦”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的清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这里,既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又联结情节,推动情节展开。

五、要学会刻画人物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窥见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如何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1.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其经历、遭遇、处境以及内心变化。

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变化。

2.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其的年龄、命运、个性和不同的情绪。

人物的年龄、命运、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像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该留下生活的印记,或是饱经风霜,或是平和慈祥,或是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的。有的眼睛充满渴望、期待,有的眼睛写满兴奋、激动,而有的眼睛则透露出无神、绝望……如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这样写卡邱霞·玛丝洛娃从狱中出庭受审的眼睛:

“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其中有一只眼睛稍稍有点斜睨),跟她那惨白的脸儿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

这是卡邱霞·玛丝洛娃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时的肖像(眼睛),那“又黑又亮”“仍旧放光”的眼睛,依然保持着昔日卡邱霞·玛丝洛娃的纯真,而“其中一只稍稍有点斜睨”的眼睛,则隐含着她对社会的不满和蔑视。

人物肖像要生动,需要有灵气,突出特点。比如眼神,面部表情,动作,形,等把我。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课后习作】
本课时作业截止时间2023-5-323:59。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提交,如:【03000】习作或者习作链接。本课时作业完成方可参评满勤奖。

写几段人物形象,包括性别、年龄、身材、相貌、服饰等细节。具体要求:
第一段,女性20-25岁,城市女性;
第二段,女性65-75老人,农村女性;

第三段,男性35-50岁,中年城市男性,成功商人;
第四段,男孩子,10岁左右,农村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