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只能靠“回忆”来想起那个生你养你的人
陕北这个地方,有着厚厚的黄土地,也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
七月的这片黄土地上,一大早上还是很凉快的,可是到了中午,大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火热的太阳,像一个大蒸笼,慢慢散发着热蒸气。
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怎么出门的年轻人来说,大中午出去一趟,皮肤会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是脖颈还是胳膊,都会像晒焦了一样,黑一块,白一块,印子特别明显。
倘若这个时候,有一家人在办丧事,那也真是热得没法说了。
陕北依旧延续着土葬的风俗,每逢办丧事的时候,家里的亲戚,以及一个家门里的亲朋好友,都会齐上手去帮忙。
主家人还会掏钱雇佣一些红白喜事的乐队,在我们这里一般会把这些人叫做“吹手”。宴请客人坐席的时候,“吹手”会使劲地吹,两个大音箱会把声音传递到临近的村庄。
女儿及儿媳们则是哭丧的。吹手接娘家人的时候,她们会哭。守灵的时候也会哭。有些儿女,也会因为哭得太伤心,让小辈们去扶起来。
尽孝真的有早晚!这世上,很多人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但是他们也是出于现实的为难。儿女成家后,各有各的天地。一母多子,有些子女的生活过得热火朝天,有些子女的生活却很窘迫。天南海北,一张火车票或是一张飞机票的价格,就把人硬生生地拉开了距离。
我和自家妈妈聊天的过程中,笑着说,“妈,你以后去世了,我不会哭的。”我妈笑了笑,然后应到,“不哭,别人会笑话的。”
我默默几分钟没有做声。沉思了一会,心里想着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老人去世那天,在众人面前哭得稀里哗啦,就是尽孝吗?
那也是一种尽孝,但我更觉得是给外人看的。在农村的很多地方,老人去世后,女儿们哭的很伤心,但你试着问一下她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回来看她的妈妈,她们肯定默不作声。
时间是最好的答案。真正的尽孝是在家里老人在世的时候。不需要贵重的礼品,只需要一通电话,一顿可口的饭菜,一个或几个夜晚的短暂陪伴。
尽孝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见过奶奶快要去世的时候,家里几个姑姑慌里慌忙地给她喂吃殷桃,说她之前没有吃过,希望在她即将离世前,尝一尝这些水果的味道。我能理解她们那种心情,但也感到有些气愤和不解。
这几天,我老公的外爷去世了,婆婆是唯一陪伴他到最后的子女。外公有三个女儿,三个儿子。
我的大姨,是家里的老大。她一直在农村生活,几十年里一直和山里的土疙瘩相伴相随,家里所有的积蓄也来源于此。她在照顾外爷的时候,除了做饭,剩下的时间基本都给了土地。不是种地,就是锄地。
我的二姨,常年生活在甘肃嘉峪关。回家的次数很少,今年轮到她照顾老人的时候,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来。而这一次,她连外爷最后一面也没见着。
我的三舅,居住在深圳。从小调皮的他,一直在外面闯荡,家里只有一个儿子。但是从他的行头来看,混得也不怎么样。他在外爷去世前的一个礼拜,回来照顾了一周,前脚刚走,后脚就听到了外爷去世的消息。有些令人心疼。
虽然有三个女儿,三个儿子。但是外爷的晚年过得并不是很幸福。由于长时间的瘫痪,他的起居只能在窑洞的炕上进行。还有几次,因为下地,后脑勺被硬硬的水泥地磕出了几个大包,甚至流了好多血。
八十多岁的外爷走了,也算是一种福气。至少不用再遭罪了。年轻时候的外爷据说是一名木匠,心灵手巧,还会唱秧歌,哼小调。虽然生活清苦,但他还是咬咬牙,把六个子女抚养成人。
而晚年的外爷,经常是一个人守着四孔窑洞。孤零零地坐在自家街畔上,一边照着过路的行人,一边等待着儿女的归来。
现在,唯一守候这四孔窑洞的老人已经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这里有他一生的回忆。而这些回忆,也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岁月抹平甚至是淡出人们的记忆里。
就像村里人说的那样。这一院地方,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大门紧掩,空洞洞的无人问津。
老人的离开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而那些关乎儿孙情和儿女情的一往情深,却深深地印刻在一家人的心里,最终人们把它叫做“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