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林泡杯闲茶聊论语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丙林泡杯闲茶聊论语之十三——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18人  丙林感悟国学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

父在观其志,就是说父亲在世时,则观察其子女的志向。俗话讲从小看大,一个从小就有志向的人与毫无理想之人的区别是很大的。周总理从小就是为中国崛起而读书,所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现在我们小孩的教育都是成绩分数第一位,说实话这些都是枝叶,一棵树,树杆长不起来,全长枝叶是毫无益处的,若一个人真正是立了大志,发了大愿,那他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比如慈济会发起者证严法师,当初,她看到有人生命垂危而无钱医治的时情景时,令他非常震憾,进而,便生起救助之心,刚开始他和其信众每日于竹筒中存当日菜钱5毛来积累救济款。由于证严法师的坚守和众信徒的共同努力,现在慈济的慈善事业已经遍布全球,只要哪里有灾难,哪里就会有慈济人的身影。

所以对于子女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其寻找志向,而不是紧贴这类细枝末节,不仅小孩如此,就是我们成人也一样,一百个人中,真正有大志向的人有多少?我们自己此生的志向是什么?我此生的使命是什么?确实可以安静下来想一想,是钱吗?是权吗?是名吗?是安逸无忧的生活吗?人一辈子出生是无法决定的,我们不能说老妈你为什么不经我的同意就把我生下来,也不能选择生在什么地方,生在哪个家庭里;死我们也无法决定,也无法做主,若有同学不信,可到医院重症监护室去看看,但我们二十多岁以后,我们是可以选择了。孔夫子是十五而志于学,我们不跟孔夫子比,但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的我们应当确定下来我们这辈子的志向,不然我们这一辈子必是昏昏恶恶的终结一生。当然这也是人生,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到临死,他也不清楚我这辈子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

父没观其行。父亲去逝后,要观察,子女的行为,因为在父亲在的时候,各类事务都是老爸在处理,而老爸去逝后,儿子便负责起了家庭里内外事务的决策与处置。这样我们就要看其处理的各类事务是否妥当,是否合理,这便可以观察出一个的品行、能力等各个方面。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老爸在时,处理家庭内外事务,肯定是有一定方法和原则,那么这些原则三年内一般来讲当不应改变,因以前父母去逝后要守孝三年。大家想嘛,守孝期间,父母以前的处事原则,我们肯定应该暂且不变,只要这些原则不是什么偷抢害人之类的恶行,那么就没必要改。

这其实也好理解,就像领导换届了,你作为新领导刚上任不可能就把前任领导定的所有事情全部推翻嘛;还是要多了解,多调研,逐步调整,对外还是要说,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嘛!

这里我们要注意,我这里分享的《论语》是2500多年前的思想,那个时代与我们是不同的,比如等级是非常明显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老爹做什么一般儿子就做什么,选择性是很小的,像我们司马迁大叔,他父亲就是史官,所以他也就成了史官,天天记录汉武帝的言行。像隋文帝杨坚,他老爸就是当兵的,所以他就是当兵的。所以,我们在看这些经典的时候,要知其时代的情况,有些符合我们时代的,可以接受,但有些时代变迁太大,那么我们就不能固化,一定要结合时代,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不然我们就可能会成为死板顽固的守旧者。我们这里学习经典,是提升我们的境界,改变我们的气质,丰富我们知识,最终是要能够学以致用,若我们学经典不能致用,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甚至会落入固化的书呆子状态。

丁酉年秋     丙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