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了,一切就都顺了
忘了是听哪位名人说过,他说中国的知识分子看起来都很聪明,做事很灵活;而外国的学者看起来很愚笨,做事认真,认死理。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或许是国内外的环境不同所决定的吧。
最近听了余秋雨老师讲的《中国文化必修课》,他说中国自古以来就宣扬淡化成功、淡化输赢和淡化竞争,主张厚德载物,中庸之道。
可是现在的国人已经抛开了先人的思想,过分看重成功和输赢,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不惜恶性竞争。
当然这与我们现在的环境有关系,人们生存压力很大,生老病死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大家普遍焦虑。
而国外生活环境相对安逸,在保障方面也比我们相对健全。
这就造成了国内外学者的不同治学态度。
当你只管做事,不去想结果的时候,成功反而会很快到来。
就像外国的学者那样,抛开杂念,专心做学问,反而更容易成功。
国内的文化人太聪明,一遇到事关利益的问题,就容易动心,不能专心做学问,结果往往不能坚持到最后,也就很难取得成功。
什么是成功呢?
余秋雨老师拿他们学校评教授职称举例,4名副教授竞争1个教授名额。
结果出现了恶性竞争,为了打击对手,很多揭发信发到校长那里,互相揭短。
最后那个揭发别人最多的,将近60岁的副教授,评上了教授。
余老师说,我们不要追求这种成功。
那位评上职称的教授,成了办公室中不受欢迎的人,最后他连办公室都不愿回了。
评上了教授,对大学老师来讲,在事业上算成功了吧,但这个成功有意义吗?
如果成功就是为了打败别人,那这个成功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功那就另当别论了。
那位教授不回办公室去了哪里呢?他去了学校的门卫老大爷那里。
这个门卫老大爷很了不起,在文革动荡的年月不知给了人们心里多少安慰。遇到哪个人心情不好,到了门卫那里,都能得到释放。哪怕在上下班的路上,经过他那里,他都会上前安慰一下,让人心情一下子就好起来了。
门卫老大爷没有多少文化,钱赚的也少,世俗眼里算不上成功。但他活得轻松,给别人带来的也是快乐。
大家都尊重他,喜欢与他交往,甚至连他的追悼会校长也会出席,名教授也不一定有这个待遇吧?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成功不在于有多少文化,也不在于有没有钱,有文化又有钱不一定幸福,没文化又没钱也不一定不幸福。
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然而,幸福不幸福全在于个人的心态。见过很多在养老院里也没有放下攀比的人。他们比儿女来没来,拿了什么东西,条件地位怎样,开了什么车等等。
还有的老人,手里拿着很多钱不舍得花。既不舍得给自己花,也不舍得给儿女,一辈子也不懂得享受生活。
这也许是他们苦惯了的习惯使然,一生都没有放开自我,一辈子“为物所滞”。
这样看来,有钱也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没有超然物外的心态,终为物所累。
人生需要做减法!
岁数大了,应该看开看淡一些事了,对于老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是善良、健康和快乐啊!
喧嚣世事淡漠看,无常人生守常过。
我们可以富裕,我们可以发达,但最终控制我们灵魂核心的,还是安安静静的生活。
做人不要欲望太多,少攀比,遵从大道至简,相信少即是多。
只有这样,心才能静。心静了,一切就都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