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点历史

由子思谏卫候想到的

2018-07-07  本文已影响73人  轩冕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客居卫国。他向卫侯推荐苟变说:“苟变这人行部伍能力出众,其材可率五百辆兵车。”卫侯说:“我固然知道他才能足以为将。但是他当小官的时候,去征税的时候顺带吃了人家两颗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使用官吏,如同木匠选择木料,用他的长处,不看他的短处。所以良木合抱虽然有几点朽坏了,好的木匠也不会丢弃它。如今我国处于四战之地,当务之急是选择虎狼之士。如今因为两枚鸡蛋的缘故放弃栋梁之才,这样的话千万别让敌国听到。”卫侯不好意思了,说:“你说的对,我记下了。”卫侯谈到的谋划和计策不对,可是群臣赞同应和却异口同声。子思说:“我看魏国朝野,可以说是‘君不君,臣不臣’啊。”公丘懿子说:“你说的话是不是太过了,何至于如此?”子思说:“作为国君自我夸赞展示,如此则众人的建议和意见就不容易被采纳。即使所谋划的事情是正确的,依然会导致众谋不进,何况赞同他的错误以助长歪风!不分青红皂白而喜欢别人夸赞自己,是多么暗弱的国君呀;不分是非曲直而阿谀奉承,这样的臣子多么谄媚。君暗臣谄,这样百姓不会答应的,如果这样的事情不中止,国将不国!”子思对卫侯说:“国君的政事处理将越来越糟糕!”卫侯说曰:“为何?”子思说:“肯定有原因了。国君讲话自以为是,而卿大夫不敢矫正纠正你的错误;卿大夫出言也自以为是,平民百姓也不敢纠正他的错误。君臣自以为很贤能,手下人都异口同声夸奖他们。顺从的人因此得福,不服从的因此得祸,这样如何产生好的结果?《诗经》说:‘现在的人都说自己是圣人,那么谁来分辨是非?”

子思的忠臣概念是“能论君之恶”,也就是会指出领导短处的才是真正的忠臣。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同时也强烈批评了卫侯这样重视细节不重人才的观点。另外的例子是在魏文侯时候,文侯派乐羊攻下中山国,不封弟弟而封给儿子。文侯有次问大臣们,我是啥样的君主呢?大臣们说:”您是仁君。”任座说:“您得到中山不封弟而封儿子,算不上仁君”。魏文侯大怒,让任座滚出去。有一天文侯又问翟璜:“您说说看,我是到底是怎样的君主?”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何以见得呢?俗语说君明则臣直,前次任座那番直率的话您能包容下来就是仁君呀。”文侯被这间接的马屁拍得舒坦,不仅谅解了任座而且奉他为上宾。翟璜这人善于曲谏,不像犯言直谏那样容易引起文侯反感,文侯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间接接受了批评,所以魏国能得到人才而强于诸侯。

古语说:师臣者帝,友臣者霸。石勒在晋朝八王之乱中崛起,石勒是历史上从奴隶到帝王的传奇人物。他出身于胡族,本人没有啥知识和文化。后来遇到张宾,十分欣赏他的才干,并且对他异常信任,称之为”右侯”而不直接叫他名字,最经常提到的话是“右侯之言是也”。石勒任用张宾打败多方诸侯和东晋,创立赵这个短命王朝。而自古君臣相得莫如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李世民与魏征、后秦苻坚和王猛。管仲早年跟随公子纠,为阻止齐桓公回国,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幸而刚好射中衣钩。后齐桓公夺位后不念旧恶,任用管仲,“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称管仲为”仲父”而叫他名字。齐桓公才能其实一般,又贪财好色,他把国政交给管仲而自己纵情声色。管仲任劳任怨,把齐国打造成霸王之国。魏征原来是太子建成的铁杆粉丝,玄武门之后,李世民任用魏征,赖其直谏,一起开创了贞观盛世。石勒、齐桓公、李世民等人是其中师臣和友臣的典范。石勒有次和群臣喝酒,问:“大家认为我是何等的君主?”有人回答:“陛下神武英明超过汉高祖和魏太祖,自三王以来无人可比,其估计只比黄帝差一点点!”石勒笑着说:“我岂能不知道自己的分量,你夸的太过份了。我遇到汉高祖,只能向他北面称臣,和韩信彭越争锋,如果遇到光武帝,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终不能像曹操、司马懿父子,欺人家孤儿寡母而得天下。我应该在刘邦和刘秀之间,怎么敢和黄帝相提并论!”以我的观点,石勒也确实伟大,但是能不能和刘秀并驾齐驱是两说。但是他能在臣子的曲意奉承中保持清醒头脑实为难得。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自知和识人的领导者才可以确立好自己的位置。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石勒、李世民等人成为超世之杰,不仅在于其英明,而且也在于他们的气度和师臣之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