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导我们:在变幻莫测中淬炼坚韧之心
谈及儒家文化,先入为主的可能就是世人所牢记的孔夫子,就连我和一些外国友人聊起,他们都知道中国存在这样一位跨越时空的教育学家——Confucious,今天有幸拜读了哈佛大学教授Michel Puett的畅销书《哈佛中国哲学课——哈佛大学正三观的公共选修课》,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一窥中国两千多年前的诸位圣贤,此处不谈赫赫有名的孔子,孟子作为儒学派的另类怪才,个人认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世事无常的社会更值得将其引入普罗大众的眼前。
为什么要称孟子为儒家文化的怪才?为什么要选择他来塑造当下社会?据我所知,孟子所处战国时代,那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孟子不仅作为儒学的坚守者,同时他也是儒学的开辟者。
孟子自孔子时代,儒家文化一直倡导“内圣外王”的观念,倡导君主、民众应当先修身后齐国平天下,在这样一种先后次序下,一个人自身必须品德高尚才能担当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是圣贤就不能充当管理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的私人生活和其公共管理领域就不能得到合理地区分。这种思想给广大的群众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普世道德标准,并且切实有效,因为中国古代是有一个个家族组成的国家,交通不便,长期以往人们都生活在彼此了解的熟人社会之中,彼此之间的交易也是基于对彼此道德肯定所进行的,但是这种不区分公私的思想下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当今社会已经转变成了以资本为核心,一群又一群陌生人组成的高效协作体系,交易如果单纯依赖儒家之前提倡的“内圣外王”的思想进行下去显然不再试用。这时,孟子所提倡的公私区分的思想对于当下社会富有极强的价值,当一个人在公共领域行事时,评判他的好坏全凭其所处领域的工作成果,而不会去看他的私人生活,当然也不会因为他脚踩几只船就全然否定他的所有。
在Michel Puett的笔下,从孟子角度来看待如何维护社会仁义。正如书中描述到的,当代的我们更多的是墨家的追随者,认为世界是连贯一致有序的,因此在这个有规律可循的体系中,只要我们能够有预见性,制定计划,按照计划按步就班行事就能获得我们的预期,想要成绩优异就去努力学习,想要成为有钱人就去努力赚钱……因此整个世界绝大多数社会都依照这种思想建立了一系列复杂冗长的奖惩制度,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设置相应的奖学金;为了帮助那些贫困生入学制定相应的助学金条例,但是“人性本私”,人们为了获得金钱、地位利用社会制定的条款获取那本应该是他人的所得,例如,根据评分细则花3000块去买10篇垃圾期刊以博取1万元的国家奖学金;本身家庭条件优越,但是是因为单亲家庭满足条件去争取贫困生助学金,在这个利益为上的社会,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所以说这种奖惩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应该存在还是不应该存在呢?
紧接着,Michel Puett提出如何做出决策。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我们要做一个“理智”的人,冷静地分析利弊关系,既然分析完了,目标确定,接下来只需要动手去做就可以了,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公认地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极为丰满,所以我们会被外界世界所影响,当手头明明有重要的作业需要去完成时,当朋友约你去吃饭很可能立马“follow your heart”了……孟子为我们提供了第三条途径——用经过理智淬炼后的情感做决策,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反应都属于即时、潜意识的反馈,接受者很难接受又或者是没有戳中他的痛点,可以说是无意义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可能致使彼此关系瓦崩瓦解,相反,经过理智淬炼过的情感在做出反应就可以以更高的格局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并且一句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决策。
既然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时多变不可预测性,计划似乎看起来用处不大,那么该如何做才可以实现略显骨干的理想?孟子提出了看似玄学又行之有效的理念:信“命”,BE READY!此处的“命”并非宿命者无为而治的思想,而是要始终保持初心,在多变的世界氛围中,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心胸去接纳一切,以有限的生命去面对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