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曹操说狱卒就能搞定,何进为何还被杀?太监真有那么厉害?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宦官掌权的事情,似乎历朝历代都有发生,尤以东汉为甚。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不分伯仲,乱哄哄你方作罢我登场。
宦官本为刑余之人,服侍皇家为本职要务,出身也多为贫贱之家。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残身进宫,谋求生路。
多数人不识文字,有稍通文墨者也是极少数或者特例,或者是进宫后后学成才。
此外宦官们恃宠而后骄者为多,先天有野心勃勃者为少。这跟其雄气不足有很大关系。多数人内持苟活之心,外露阴柔之姿,含辱屈身以媚主求荣。

我是不信会有人为了不确定的权利,一开始就甘愿选择自残命根,堵一个未可知的将来。
宦官们之所以变成操弄国柄之人,大都是浸淫宫内多年,多得赏赐,又耳濡目染,在物质欲的膨胀之下,权利欲望才逐渐上升。
宦官既然是借住皇权,狐假虎威的假把式,为何能屡屡得手,把持国柄?又为何能在同外戚和士人的斗争中多次胜利?
汉灵帝时陈藩、窦武谋诛宦官被杀,仅仅过去二十年的时间,汉少帝时期,何进又因谋诛杀宦官被反杀。究竟是为什么呢?
真的像曹操嘲笑袁绍那样,一个狱吏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必纷纷召外兵乎?
曹操的意思一个狱吏把为首的宦官元恶干掉就完事了,根本用不着召董卓,笼络士人,攒鸡毛凑掸子。是这样吗?
我看也不尽然,问题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毕竟宦官背后站着的是皇上,皇权和相权的对抗,皇家和外戚、士人的对抗,胜负之势很难料定。
貌似皇权的赢面还要大的多。(东汉时宦官曾经六次打倒外戚)

抛开一千多年的皇权、相权之间的缠斗问题不谈,以下主要讲讲宦官为什么能从皇帝那里窃取皇权,又为什么能屡次干掉外戚和士人集团。
宦官掌控皇权有个规律,就是继位的皇帝年纪都很幼小,政权多由小皇帝的母亲先把控着,也就是太后临制。
如果有托孤权臣,太监们则很难有窃取皇权的机会。也就是说宦官和外戚似乎有种间接的并生关系。
党锢之祸不算,因为那是皇帝利用宦官除掉外戚权臣,不能算宦官窃权。
如此太后成了一个很关键的人物。一个长居禁宫的妇人,曾经只知道以色侍君,伪修女德,皇帝一旦突然暴毙,如何处理好朝堂大事,对她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

吕后、慈禧、则天除外,比男人还爷们的咱不说,提着都害怕,哈哈……
因此太后就只能依靠她的娘家人来处理国事。于是外戚就参与到皇权中来了。
但是甭管是太后的爸比还是哥哥弟弟堂哥表哥,他们都不能随便出入禁宫。
这怎么办?于是宦官们就参与进来了。
宦官一进来,和外戚合作一段时间后必然产生争权的矛盾。
因为一个感觉受委屈,一个觉得受制约,双方都不满意。但这个时候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因此宦官里有和外戚站在一个队伍里的,外戚里也有因为太后的缘故站在宦官集团那边的,总之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相互合作也相互制约。
这个时候宦官和外戚之间争斗的话,宦官占着上风,因为他们是传话筒,是政令的载体,跟太后的关系非常密切。
外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然希望能和太后直接建立沟通,或者直接由自己把持小皇帝成为权臣更好,但是礼制不允许。

没办法外戚就找来士人帮忙,士人也因此参与到皇权的争夺中来了。
士人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爱清高、能装×的一帮人,肯定看不起阉竖啊。于是就挑唆外戚,干掉宦官。
矛盾就因此激化了,双方就不能和平共处了,就开始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了。
此时宦官肯定就去找太后诉苦去,说什么出力不讨好,满身的委屈呀。太后离不开宦官呀,就在里边调和,两头解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呀,难免就会泄露一些行动上的机密。
平心而论,这个时候矛盾依然可以调和。外戚加上士人和宦官的势力基本均衡,太后如果能处理好两边的关系,依然能够化紧张为轻松。
太后处理不好的话,就看太后往哪边偏了。
宦官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窃取了太后手中的皇权,已经完全能够和和外戚和士人们抗衡。
但是等到小皇帝长大以后,想要收回政权的时候,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矛盾就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深宫之中,妇人之手长大的皇帝,必然和身边的宦官们商量如何铲除外戚权臣。
于是大多数的结果就是皇帝在宦官们的协助下,宦官们在皇帝的支持下,最终打倒了外戚和士人的联合。
此后宦官又因为扳倒外戚有功,时常在皇帝身边要实惠,再加上本身的政治斗争经验也成熟了,开始愚弄皇帝,渐渐实权便落在了宦官手里。
不久,皇帝又短命死了。于是相同的情节再来一遍。
如此看来,好像剪除宦官没办法像曹操说的那样,一个小小的狱吏就能即刻搞定。
宦官能够打倒外戚和士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皇帝既和太后、外戚有矛盾,又害怕同姓的诸王和大臣们合谋篡夺政权。
2、外戚和士人的联合也不是铁板一块,士人的选择机会更多,相对占据主动权,外戚常常猜忌士人。
3、辅佐外戚的士人和士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除了政见不一,行动方式不一,文人相轻的毛病始终存在,鄙视链也是一层累着一层。
4、有些世族豪门的士人已经背离儒教,心怀不臣之心,谋图不轨之事,比如袁绍袁术,都想自己当皇帝。
此文只是勾勒性的浅谈,抛砖引玉,更多的问题和原因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2020年4月16日,锦书雁字记于北京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