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学习“感同身受”
【日更第1653天】
对他人的同情
也是对自己的温柔
继续读《人生只有一件事》,老师在学习的功课,读来颇感汗颜,有些确实还做不到,甚至想不通,是明知自己有劣根,却无法更正的哪种惭愧,但也给自己时间成长,不急不急,总会去往内心向往之地。
读到:
后来发现,自己虽与人为善,却难和人真正亲近。做人虽不能算失败,但总少了点滋味,在各种关系中,往往流于角色和承担,难得“同类共振”。
……
近年来通过不断修炼才了解到这是我自己有问题,错过了许多人生风景。因为“推己及人”,是假设人有共性,但人间真相是,人的共性只存在于个性和本能中,在这上下两端之间,确实每个人不同的业力和习性,因此对相同情境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南辕北辙。
因此“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说不定“己之所欲”,恰恰是“人所不欲”呢?所以关系要圆满,单单“推己及人”不够用,加上“感同身受”才够用。
以前也自认能感同身受,后来才发现,常常是用自己的“感”去投射别人的“受”,根本上误会一场。
我如今的理解是,感同身受不能一厢情愿,必须是双向的,因此有三门功课要做:
其一:学会“如实”表达,大多数人的惯性,都是压抑,批判或讨好地与会表达。如实表达,需要一番修炼。(我学着真实地不带评判和情绪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这样会让很多的误会消解,只需要更多的耐心,就有更好的收获。)
其二:要学会“放空倾听”。这件事不容易,尤其是对方压抑或愤怒时,仍然要通过说话,听到他真实的感受和需要(那么,上面“学会如实表达”,还包括了自己生气时,也要深呼吸,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带情绪的表达,这也是很需要修炼的部分。而且,“放空”,还包括放下对对方的评判,人都有喜好,有些人难免是让自己觉得不喜欢的,也要尝试放下偏见,去真实地了解对方。)
其三:要学会随时“不耻下问”。只要觉察到自己和对方无法感同身受,立即就提问:我这样理解对吗?是这样吗?
我想起,曾有老师跟我说:你不太听得进别人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只想听自己想听的部分,至于别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我完全没有理解。也就意味着,我狭隘地只看得见自己,看不到别人——看不到别人的结果就是,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都不放在眼里,不看在眼里,别人说的话我也听不进心里,自我闭塞得厉害。
当时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略有尴尬,但更多的反省,这几年才慢慢领悟其中深意——但如果我一味觉得尴尬,丢了面子,最终是不是就对老师心怀怨恨了?也就错失了这样一个反思的机会了?
“感同身受”,也正是听进去别人的话,发自内心地与对方引发共情,进而有更深的理解,我想,这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所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