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偶的

前日,同事五人一起趁着午休两小时,转山一游。先是为了出去透透风,还有一个想法看看初夏的风景,能不能偶的一个、两个可以把玩的小风景,哪怕是一张照片也是很好的。
山是高山,人是平常人,我们爬山还是会流汗。不一会就汗流浃背了,便走走停停的顺着山路前行。没有了目的和目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一行人在路途遇见三人,攀谈起自己的生活,得到答案三人都可为我师。上山不久遇见一老者,自顾田中劳作看见我们,遂与我们聊天。说起自己儿女已经在城中买的楼房两套,老者进城住三日,觉得城太小,还是愿意回老家农村,种一亩三分地,有白菜、萝卜、青椒、西红柿,地里的大葱绿油油一片,等儿子回家之时还可以挖几捆大葱,砍几颗白菜,摘青椒西红柿,回到城里送给邻居也尝尝新鲜。那一栋楼房里住的人到是不少,也不算远么。咋都是整天都关着门呢!我们顿时有一点羞愧之心,只能是看破不说破了。
我们又往山上走,又遇两位老人只顾自己谈论儿子。
老翁:当初儿子读书,我说能读好多算好多,你要说叫好好读会有出息的。
老妪:读书就是会有出息的,儿子读书是没有错的。

老翁:所有人读书时间,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法则的体现。读的最差的孩子在我们身边,还可以给我们养老送终,我们有事情他还能给我们帮忙做,包括山上的农活。只要有这样的孩子在,我也不要想着去住国家的养老院了。读书稍好点的,在城里找一份职业不成问题,可以成家立业,也还可以一年回家来个三五趟,照顾一点家里,虽说有工作劳苦,但也其乐融融。我老的时间,还可以在家养老,他也不要照顾我,我也还有人间的天伦之乐。学习再好点的,就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了,工作也是国家研究机构。那个工作就不是随时能看见的了。就算是老头子想看儿子、孙子、那也要等一个机会,机会不好的话,三月五月还不一定能看的见。读书最好的娃,那都不是自己的娃了,读成人家的娃了。哎!老头一声叹息,老妪把嘴张了张,没有出声,也不知道咋说了。
老翁又说:读书从三岁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总以为结束了,谁知道还有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可以继续读下去。等把这些都读完了,一转身人家到国外去继续读书去了。人老了,难免会想儿子、想孙子,好似这些人都跟这个家没有关系了。更还有严重的,家里老人生病住院、到最后的死亡埋葬,他的这群法律上的亲人都没有回来,因为人家是在国外,还忙着。这样的老人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听了这些,不禁让我们也在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