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石刻 | 邹城市葛山摩崖石刻

2021-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叶冷随记

邹城市葛山摩崖石刻


康有为评价四山摩崖石刻“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之擘窠极轨也。”。四山者,邹城铁山、岗山、尖山、葛山(葛炉山)是也。

葛山,位于山东邹城市东约15公里处。传说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又称葛炉山,《县志》载其为“葛娄山”。分为南北二山。

葛山摩崖石刻 葛山摩崖石刻

葛山摩崖石刻,在北葛炉山西侧花岗岩石坪上,东高西低,倾斜度约30°,刻面东西长26.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173平方米。

葛山摩崖石刻 葛山摩崖石刻

葛山摩崖刻石的内容有两部分。一为刻经,内容是《维摩诘所说经》里的「阿閦佛品第十二」部分。经文10行,满行42字,共应420字,今可辩认者仅292字,风化残毁三分之一。每字径约50—60厘米,隶书。有阴刻界格,第3行有双勾刻字10个。经文排列整齐匀称,第5行与第6行之间行距稍大,似分为前后两部分,这种排列方法与铁山刻经一致。第十行经文后为记年「大像两年岁玄枵律钟廿六日」。可知刻经年代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比铁山刻经晚一年,与岗山刻石相同。二为题名,在刻经的右下方,但早已模糊,看不出人名。

书刻者为僧安道一。其在邹城组织刻写的摩崖石刻还有一处,那就是峄山刻石。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和北齐武平初年(570年),僧安道一两次分别在峄山五华峰、妖精洞书刻《文殊般若经》。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僧安道一在汉丞相韦贤后人的资助下,在尖山大佛岭镌刻佛经两处,分别为《文殊般若经》和《大品般若经》。在完成尖山刻经之后,僧安道一北上泰山,在经石峪组织刻写巨字全文《金刚经》。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齐灭亡,北周武帝灭佛。僧安道一隐匿山林修习悟道。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北周武帝去世,灭佛之风随之消散。僧安道一在汉丞相匡衡后人的力邀之下复出,来到邹城,在铁山南面硕大是石坪上,书刻了900余字的《大集经·海慧菩萨品》。次年,又在岗山之阴刻经两种,一为《入楞伽经》,一为《佛说观无量寿经》。在葛炉山西麓书刻《维摩诘所说经》。这时,僧安道一已经60多岁,白须苍然,垂垂老矣。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他的任何笔迹,葛炉山刻经就是他的绝笔。随着经文刻下的除了佛经,还有僧安道一的虔诚。哪怕经文被岁月的风沙湮灭,但书刻者的精神不老。因为,一种信念和力量已经深入人的骨髓。


葛山摩崖石刻-1 葛山摩崖石刻-2 葛山摩崖石刻-3 葛山摩崖石刻-4 葛山摩崖石刻-5 葛山摩崖石刻-6 葛山摩崖石刻-7 葛山摩崖石刻-8 葛山摩崖石刻-9 葛山摩崖石刻-10 葛山摩崖石刻-11 葛山摩崖石刻-12

葛山刻经是邹城北朝刻经中最晚的一处,书法艺术仍是以隶书为主,书风洒脱,形体肥腴浑厚。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葛山刻经》早拓剪册,剪裱北京民间藏本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