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与改变

2022-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寂嫣然的小屋

21天习惯养成计划、21天打卡速成记。类似这样的课程想必大家经常在网络上看见。

今日听书《习惯心理学》,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理解习惯。

持续且有效的进步,是很多不甘于现状的我们经常有的愿望。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长期改变的关键不是意志力,而是习惯。

很多书在提到欲望、自控力时都会讲到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这里,作者提到这个实验说明自我控制力较强者,更容易获得美好的人生。

习惯让我想到的是,平时我们很多的思维以及行动,都受肌肉记忆的影响,比如,你习惯将牙膏放在洗漱台右边,突然昨天妈妈来小家住,把牙膏挪了位置,而不知情的你在第二天的洗漱流程中,还会潜意思的直接伸手去那个熟悉的地方拿牙膏。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习惯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行为占卫生行为的88%,工作行为55%、体育锻炼为44%。在我们的休息放松中,也占48%。换句话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半的动作其实是无意识的自我在掌管。其中和自己目标一致,和周边人认知同频调的叫做“好习惯”,不相符的叫做坏习惯。

比如听到两个妈妈聊天,双方都认识孩子现在已经有自理能力了,应该是每次把换掉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这才是好的习惯,如果没有放,经常乱放,在这个“周边人”的观念里,这个行为就叫做坏习惯。

作者在书中第二部分提到,养成习惯的关键是习惯性自我,利用好这一点有三个关键因素:1.环境 2.重复 3.奖励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四川有句俗语:跟到好人学好人,跟到duan 工磨假神。(大概是这个词)

意思就是在不同环境的变量下,你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环境下形成的个体。

凌晨4点的哈佛自习室,如果你身处那样的环境下,抛开你本身原生家庭可能影响你的负面力量除外,想必这样的环境下,你想堕落,都会多多少少让环境影响到,这该是多么向上的人生呀,在这样的环境里,除了家里本身有矿而不愿意学习的人做为个例以外,作为那些大多数当中的我们,还好意思睡到太阳高升吗?

如果我们想培养某个习惯,只需要塑造像陈海贤老师提到的这种环境“场”,要有改变,就得培养某些习惯,而某些习惯,自然会进步到某些相应的场中。

比如大学宿舍里,一直是游戏满天飞、熬夜、晚睡等处于好玩时间时,那么要有颗强大的内心才能抵御掉这些。或者尝试改变行为,比如换一个学习环境也许会更好一些。

找到适合自己当下目标的场,重复去做、重复去专注花时间、那么再综合间歇式的奖励,让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如果获得了预料之外的奖励,这样的刺激会促进更多改变的发生。

很赞同解读者在文末的解析: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不断提升我们行为的下限。这让我受到的启发来自刘润老师的那本书《商业启蒙》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这句话的基石应该是习惯的养成,时间在哪里,改变在哪里,产出就在哪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