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丨“如何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5427861/8634cb3839557e74.jpeg)
亲爱的朋友:
你今天过得好吗?
见字如晤。话到嘴边却又无声,心潮汹涌却又面色麻木,最近似乎日渐沉默了起来。原本是有很多话想说的,但整理起来却又似乎变成了一句句「废话」、「空话」,于是,想说话的念头便枯索了几分。不过,在这枯索的境地里,我隐约觉察到我还有话要说——这些话既出自于自我觉察,也多少带有几分「用心」——我想,我需要把它记录下来,好以此作为审视自己的一条线索——「从心迹间寻找自己,或者说,发现自己,又或重新认识自己」。
说到底,缺乏自知之明,实在是一件叫人倍感可怜的事儿。
年少时不懂事,少年轻狂,好高骛远,自以为是,那时天真地以为凭借自身的条件,或者不管什么条件,总归是能够把生活经营好,并且生活会越来越好。年岁渐长,心思深沉,虽年轻却也沾染了不少暮气,暮气沉沉,看世界的眼光也跟着变得消极、悲观、失望,难免意兴阑珊且心灰意冷。于是,带着这种目光,冷眼旁观的目光,僵硬,麻木,冷漠,好像多彩的世界不再多彩,而是介于黑白之间,阴沉、晦涩、灰暗。
这样看世界当然容易出现问题,且问题严重。尤其是对自身而言。
我曾数次意识到「我迷失了」。所谓迷失,距离自己最近指的是不知道该如此自处,而距离稍远些则是缺乏目标、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处实在是件大问题。就像明明有一双腿,明明可以正常行走,却偏偏只能躺在床上虚度光阴。
按照以往的看法,我不是这样的,以往我会目光笃定且自信满满地告诉自己:「如果没有想去的地方,那便无所谓迷失」。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放任自己迷失,将大把大把的时光浪费在睡觉、咖啡、酒、书籍上,我隐约觉察到我似乎在等什么。只是,我究竟在等什么呢?等一个答案,等自己慢慢走出来,还是在等某个人把我从漩涡中捞出来?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总之,如果从世俗的标准去看,以成就或收获作为衡量标尺,我确实什么也没做,自然什么收获也没有。所以,我只能自我安慰的给个「我在等什么」的说法。
我也知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和自我需要的一个借口,我正在企图用这个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懦弱、无力和厌倦罢了。不然,我还能怎么办呢?焦虑着、惶恐着、不安着……
我不甘心,我当然知道,且无比清醒地感知到这一点,然而,不甘心又如何呢?就像坐在电脑桌前,电脑屏幕亮着,明晃晃一片,心中慌张,手足无措,灵感枯竭,即使手放在键盘上,第一句话就是不出来、出不来。我能怎么办?同样的,伴随着年岁渐长而来的衰老、迟钝、麻木,即使再不甘心,我也深知回不到过去了。「永远年轻」、「永远热血」的谎言,相信它,也太不把生命当回事儿,更是不把自己当人。
我们对「曾经的自己」的执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健壮的体魄,浑汗如雨的酣畅淋漓,连续几天不睡觉抱着手机追小说、追剧也依旧精力充沛,光滑的皮肤,精心装扮着自己,似乎总也看不腻的年轻容颜,好奇心,探索欲,冲动劲儿,多么活力四射,好像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永远年轻,永远不缺乏重新开始的勇气。实际上是,不知在哪,不知在何时,消无声息,我们一不小心就摔倒了,一不留神就老了,稍稍松懈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了。然后,我们还想再挣扎一下,还想再热血一回。比如,过度锻炼身体,拼命减肥,各种养生,装嫩、扮可爱,各种修图等。结果如何呢?「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我们已经这么「疯狂」了,不还是无法让青春驻足?
像气球突然落入荆棘从中,被刺破后漏气,以可见的速度干瘪,想要缝补,却连再吹一口气的劲儿也没有了,想要找到「罪魁祸首」,又或找到是哪里漏气,已是于事无补。
「衰老,从来不是缓慢受槌的过程,而是一下子,心气一坠,便再也提不起来,也提不动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衰老逼近,逼近,不断逼近。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多残酷啊!」
如果以为只是这样,似乎也没什么的,不过是容颜老态、心思深沉、活力匮乏罢了。但是,比这更要命的是紧随而来的「无聊」、「孤寂」和「衰老」所带来的种种「遗症」。
想爱,想吃,似乎也变成了想得美。爱他人,精力不容许,再难持久且疯狂,理性像一把利刃始终架在心头,纯粹不再,心脏也受不了那样热烈的情感;爱自己,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疾病,疼痛,麻木,感知迟钝,食之乏味,心神疲惫,失控,无所适从,面对新鲜事物,连基本的好奇心都没了。似乎只能回忆、回味,可惜连这点也并非人人都有。我们如此节制,节制以至于苛刻。
不过,即使这样,也并非毫无办法。办法还是有的,只是你是否愿意,以及确定自己的意志之后敢不敢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给自己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无论何时,身处何等境地,只要你愿意,办法总归比问题多,我始终相信这一点。
「只要你不认命,任何时期都能活出自己。前提是,你愿意,你敢于向自己下手,愿意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
是的,不论衰老何时被你意识到,终归它会降临。想要与之对抗,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忽略它,去认识自己,然后享受每一个时期所经历的一切。
就我所知,很多人之所以被困囿其中,罪魁祸首就在于自我认知的缺失,简言之就是缺乏自知之明。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上了年纪后,能区分得清什么是自己能做到的,什么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只有不对自己抱有过度的期待,才能冷静地做出判断。」
「那么,如何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呢?」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均出自:《北野武的孤独时刻》。
书中就提及「如何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而我之所以觉得它重要,不仅在于我的迷失,更在于迷失过后,我意识到原来还有其它解。除了等,还可以去做点什么,也依旧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假设没有特别想做的事儿也依旧可以活得坦然。
不得不说,当下的「框架」实在多了些,多到连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变成不能好好说清楚。无论是他人的目光、评价,还是世俗所圈定的标准,年轻人的一个又一个的「斜杠」,种种框架之下,实在拘内心于无所适从。我想,这一点,即使身为年轻人,也同样多少有些无所适从吧。
讨好年轻人是吃力不讨好的。曾经年轻过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吧?
所以,回归自身,还得从自己这儿解脱出来。面对衰老,忽略它,遗忘它,管它呢!——「我们如果有想做的事情,那就利用好余生努力完成心愿;假设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轻松、悠然地得过且过又有何不可呢?」
至于说,「如何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我认为只有先搞懂自己究竟有多无知,去明白自己有很多东西都不了解,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关于这一点,同样可以借鉴三毛的一段话,她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毋庸置疑,诚如尼采所言:「如果我们拒绝在语言的牢笼里思考,那我们就只好不思考了;因为我们最远也只能走到怀疑我们所见到的极限是不是真是极限这一步……」
关于我们自身的无知,无知又如何呢?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智慧如苏格拉底,他不也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当然,他还有另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所以,知与无知,它都不该成为我们真正的问题啊。若能客观审视自己,它就更不应该成为问题了。比如,「怀着直面困难的心态去接受一件新事物。」
人生本就困难重重,假设自己还没有这个觉悟,即不能够怀着直面困难的心态去接受一件新事物,然后就去盲目地开始,那么,以惨败而告终也是正常的吧。就像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去行事,成败不过是客观规律所允许的可能性罢了,又有什么好值得骄傲或懊恼的呢?——事情还是那些事情,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事情本身,就像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那又如何呢?换个视角看事情,我们只要不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我们只要还愿意尝试,我们只要不特别执著于某一个点,去经历这个过程,只把它当成是探索和发现,如是如闻,如是我闻。总归比苦等能少去不少虚妄,尤其是不再无聊。
所以,「空杯心理」也好,承认自己的无知也罢,又或怀着直面困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归根结底,就像尝试和实践,还是要落实到「下一步」行动中,或「下一个自己」中。既然如此,何不彻底地思考一下「下一个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自己是谁真的重要吗?如果自己并非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就要因此而放弃成为理想的自己吗?若是连这一点「志气」都丢失了,连「自己」都可以背弃,那才真无聊呢!
怀疑自我,怀疑不应该成为终点,回归自我,重拾自我,活出自我,才是我们应该去做且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谨以此文,愿不曾迷失、不再迷茫、不再自困!
谢丹儒
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 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