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子,身份和能力哪个更重要?穿越回去,两者选其一,你会怎么选

2022-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巧说诗语

《卿卿日常》第25集上演剧情高潮,之前占尽了优势的嫡长主尹嵩,渐渐暴露出他无能的本质和阴险的嘴脸;与此对比,出身不好的六少主尹铮,能力却日渐显山露水,就连新川主也开始看好他了。

于是,才气不够,愚昧尽显的嫡长主狗急跳墙,开始上演小丑角色。在外,他派亲信和舅舅到处给老六找茬,打压他的气焰;在内,他把希望寄托在侧福晋郝葭肚子里的孩子身上,希望通过给新川主生嫡长孙的方法,来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太子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有着嫡长子的身份,可是能力就差强人意了。最出名的要数清朝的太子胤礽了,他被老爸康熙皇帝两立两废,最后都快疯掉了。就连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在立嫡还是立贤这种事上,都头疼不已,为此操了一辈子的心。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立嫡也不靠谱,历朝历代为什么还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呢?

想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居然蹦出北大博士毕业的老板曾跟我说过的一句话:“这里边关系复杂得很,你不懂的。” 是的,我这样的人确实搞不懂你们的复杂,不过却也有一颗好奇的心,又学的是“挖掘机”专业,所以今天斗胆也来挖一挖。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就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嫡长子继承制,说白了就两句话:“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嫡生的长子,不管他贤能与否。也就是说,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而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决定由谁来继承。

“立子以贵不以长”:如果王位的继承人很多,又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这时就要用“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说白了就是:王位的继承人首选皇后所生的儿子,皇后生的都是嫡子,但第一个儿子才是最尊贵的嫡长子,其他的儿子都要靠边站。即使你是年纪最长的那个儿子,但如果不是皇后嫡生的,那也没有资格,除非皇后生不出儿子,你才会有继承的可能性。

我国古代之所以制定这项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

其一、以防皇位之争出现乱局。

古代帝王妻妾众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有效的宗法制度,势必会造成“王位”的胡乱争夺,导致一系列的乱局出现,威胁其统治地位。

其二、皇帝仰仗并忌惮皇后娘家势力,不得不为之。

历史上绝大部分皇后,背后都有强大的家族势力来做后盾。如果不维护他们的利益,很可能威胁到皇位的安全,为了维护统治,这也是皇帝们没办法的选择。

其三、选贤的标准实在不好定。

我国古代对贤有很多种标准,有的皇帝认为有才能者居上;还有大臣说要以孝治国,最孝顺的那位才是贤的;更有赞成以武治国的,认为会打仗的那个才可以胜任。

除此之外,还可以比智力,比学识,比胆识等等。或者说干脆来场”继承人选拔考试“。可是难题又来了,考什么内容呢?万一来个只会考试或者只会纸上谈兵的继承人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说选贤的想法是好的,可是选择的难度太大了,根本无法实施。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皇后娘家造反,皇帝只好立嫡子,为了不乱套,就按出生顺序来定。为了避免儿子昏庸误国,皇帝需要提前挑出人选进行教育。这么看来,嫡长子制度就显得合理和必要多了,所以被当作宗法制度确定了下来。

可即便如此,这种制度要想被执行下去,难度也非常大。

有数据为证:在我国庞大的皇帝队伍中,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大致算来仅有区区的二十四人,具体如下:

其中两汉有5人,分别是:

1、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之子)

2、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和皇后窦猗房之子)

3、汉元帝刘奭(汉宣帝刘询与皇后许平君之子)

4、汉成帝刘骜(汉元帝刘奭与皇后王政君之子)

5、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和皇后阴丽华之子)

前四位是西汉的皇帝,最后一位是东汉的。这里边就汉景帝比较有名,也算是敬业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继续采用文帝时期推行的“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汉成帝刘骜也算点名气,可他是以荒唐闻名的。据传,他还没当皇帝之前就沉湎于酒色,登基后更是肆无忌惮。要说他的名气,远不如他的宠妃赵飞燕大。他在位时,只顾自己潇洒,任由外戚专政,朝廷大政被太后王政君一族把持,也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

就连大唐王朝这样的继承人也仅有6位,他们分别是:

1、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和皇后吴氏之子)

2、唐德宗李适(唐代宗李豫和皇后沈珍珠之子)

3、唐顺宗李诵(唐德宗李适和皇后王氏之子)

4、唐宪宗李纯(唐顺宗李诵和皇后王氏之子)

5、唐敬宗李湛(唐穆宗李恒和皇后王氏之子)

6、唐懿宗李漼(唐宣宗李忱和皇后晁氏之子)

鉴于以上所列的都不怎么出名,历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唐朝皇帝一个也没有,所以咱们就略过了。

到了宋朝,就很可怜了,嫡长子继位的仅有2位:宋神宗赵顼与宋钦宗赵桓

元朝还不错,有4位之多,可是一看他们的名字,大家就都傻眼了:

1、元武宗 孛儿只斤·海山

2、元英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3、元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琜

4、元顺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厉害,他家规森严,这项制度执行得还算不错,居然有6位之多。

而且这些皇帝还都有点名气,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凭借皇帝的才能出名的,而是靠个人的特殊爱好,明朝的这些皇帝比较有意思,我们重点来聊聊:

1、明仁宗朱高炽, 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仪华之子。

这个皇帝命还是比较好的,沾了工作狂爸爸朱棣的光,皇帝当得那叫按部就班,只需要按永乐大帝的流程来走就好了。据说他是个吃货,整天沉迷于美食不能自拔,最终还因为严重肥胖而猝死。

2、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之子。

这是历史上出名的喜欢斗蛐蛐的皇帝,听说他从小就好这个,在宫中已经无敌手,没有办法他就经常微服出宫,找民间的蛐蛐高手斗上一斗,以至于在民间也是打败天下无敌手。至于当皇帝的事儿他可就没这么上心了。

3、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和皇后孙氏之子。

这位皇帝9岁就登基了,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打仗,动不动就来个御驾亲征。结果马失前蹄,土木堡兵败被俘,沦为阶下囚很多年。不过他的人缘还算不错,后来居然回去了,还在大臣的帮助下复了位。

4、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之子。

这位皇帝的故事可就多了,爱好那也相当广泛,人家不仅爱玩,还相当会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位”表演艺术家“皇帝,他经常自导自演,甚至还在宫中还建了”皇家杂耍马戏团“,超级喜欢动物,“豹房”就是他的发明。估计穿越到现在,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动物园了。

5、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万历帝和皇后王氏之子。

这个皇帝相当不容易,他的出生纯属他爹的一次荒唐,差点不被承认。苦熬了39年之久才终于当上皇帝,可是登基后又太过放飞自我了,整天沉迷于美色,透支了本就薄弱的身子骨,以至于当皇帝还不到1个月就暴毙而亡了。他可以说是皇帝中继位时间最短和经历最惨的一位了。

6、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王氏之子。

与其说这是位皇帝,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木匠达人,他不喜欢读书理政,整天沉迷于锯凿斧劈之中,是皇帝中的“鲁班”。据说我国最早的折叠床和喷泉都是人家发明的。

到了清朝就更惨了,仅有1人胜出:那就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这位皇帝倒是有些故事,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先就不讲了。

以上数字是不是看上去有点惨?

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下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也和它自身的缺陷密不可分:

1、嫡长子继承制的“产出”与统治者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皇帝肩负着社稷的安危,对王位或帝位继承人的德行、才能要求极高,嫡长子继承制并不能保证优生优育,很有可能将能力相对不足,甚至脑残、昏庸之辈推上天子宝座,对长期稳定存在不利。

2、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难免产生误差。

历史上的皇帝,也有自己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的,这其中不少都非嫡长子,已有的等级制度和礼法,又无法约束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的主观随意性,有的皇帝直接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如周幽王废长立幼。还有的皇帝为了立心爱之人的儿子为太子,不惜做出荒唐的举动,比如万历皇帝,他就以多年不早朝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3、嫡长子继承制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存在漏洞。

“嫡长子继承制”看似嫡长子的机会更大,但他们也成为庶子们的眼中钉,再遇到一个寿命长的皇帝老子,他们顺利登基的几率其实很小的。

这项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漏洞,激发了有野心的庶子对王位的觊觎,他们为消灭嫡子中的强劲对手,甚至可以选择暂时联手合作,这也导致了纷争的不断。

历史上,比较厉害的皇帝基本都不是嫡长子出身,但他们都杀伐决断,基本都是凭实力登上皇位的。

如果青侠能穿越回古代,又能以男儿身份生在帝王家,我宁愿是庶出的皇子,因为以我的本事和演技,要是嫡出的,怕是活不过第二集。

可是庶出的就不一样了,如果像六少主这样够努力,又有良师指导,说不定还可以一搏。即使机遇和能力不行,做个像五少主那样的,再遇上一个良配,做个平庸的皇亲国戚,大约也能够安度余生吧。幸福有很多种选择,做皇帝绝不是最幸运的。

不知道大家如果能穿越成皇子,会选择怎样的出身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