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唐诗艺术-43

2023-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YangSiR说
(网图,侵删)

11 唐诗的声律④

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个问题,即“近体诗和齐梁新体诗的区别”。

齐梁新体诗也叫“永明体”。这种体裁的诗歌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诗歌已经比较符合近体诗的规则”。比如在其一句之中、两句之间基本上都形成了相间/相对的关系,也有两联黏合的情况出现。但其大部分诗篇还不成熟,必要的特征也并不太明显。

下面以永明体创始人的《铜雀悲》一诗为例加以说明。诗句云:

落日高城上,余光入繐帷。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

很明显,在这首诗里,它的第一句运用了“仄仄平平仄”,看得出这是平仄相的。而第二句则是“平平仄仄平”,符合“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近体诗规则。

这首诗最大的问题,出在“两联之间”。按近体诗的规则,两联之间本应该是黏合的。按“黏合律”的要求下联首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但在这首诗里,这里却成了“仄仄平平仄”,和上一联的出句完全一样,因此没有与上联黏合,而只是形成了对上一联的简单重复,给读者一种简单、枯燥的感觉。

而到了唐代的近体诗中,这种情况就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下面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这首《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们看到,这里的首联第一句运用了“仄仄平平仄”这种平仄相间的格式,而首联二句则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与上一句之间形成了平仄相对的情形。而下联出句的音韵是“仄平平仄仄”,与上联之间形成了基本黏合。所以从“声律”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是符合近体诗声律规则的。

如此看来,唐代的近体诗,就是在齐梁新体诗,也即“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完全可以说,唐代的近体诗,其实是对齐梁新体诗大幅升进的结果,从而使近体诗有了一种整体浑融的艺术效果。而近体诗的这样一种“圆满”,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中国文化崇圆意识的外在表现。这里的“圆”,指的是圆满、圆融、统一的和谐之圆,是终始相应、无穷无止之圆。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易经·系辞上》有云,“蓍之德,圆而神。”《庄子·寓言》里说,“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而在《管子·君臣下》里也提到,“圆者运,运者通,通则和。”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在论述这种圆融、圆满之“圆”。

这样的一种“圆”,不仅存在于古人的论述中,同样也存在于一些自然现象里。日月交替、四时变换,其实也都是一种“圆”,而这所有的“圆”,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和”的境界和精神。这样的“和”又再一次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华文化尊崇的对象。《论语》里的“君子和而不同”、《国语·郑语》里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一类的表述,其含义当亦如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