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的语言混淆及五大迷思
几乎各领域的决策者全都热衷于探寻创业精神的秘诀,例如,如何释放创业者的充沛精力?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充沛精力去驱动更高的经济增长?决策者提出的问题是令人振奋的,然而遗憾的是事实上,他们得出的答案非常糟糕。耶路撒冷的创业之路充斥着失败的政府计划;马来西亚的巨型"生物谷"建筑群,开业于2005年,耗资1.5亿美元,现在却被称为"生物鬼魂谷";迪拜的创业中心充斥着预算赤字,许多大楼被闲置,停车场里满是遭到废弃的奔驰车。
这些错误从一开始就已埋下——始于对"创业精神"一词的错误理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者"一词是指创办一个小型企业的任何人。然而这个统称涵盖了各式各样性质截然不同的公司,从地方性的街角商店到下一个谷歌。更具启示意味的是,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那些为某一(通常是不被认可的)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人。然而并非所有新创公司都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多数新开的街角商店卖着与老师街角商店相同种类的糖果和女性杂志。再者,并不是所有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都是新创的或是小型的。尽管用硅谷的语言来说,谷歌已经是个"白胡子老头",但它依然在不断创新。创业精神的决定性质不在于公司的规模,而在于创新的行为。
创业精神的狭义定义拥有显赫的学术血统,这可以回溯至熊皮特。德鲁克将创业者定义为"颠覆及摧毁传统"者,他说:"创业者需要创新,而创新是创业精神的专属工具。"威廉鲍摩尔将创业者定义为"大胆而富有想象力、从既定的商业模式和实践中另辟蹊径者。"霍华德斯蒂芬森比任何人都拥护哈佛商学院的创业精神研究,他将创业精神定义为"突破当前拥有资源的限制去寻找机会"。考夫曼基金会指出了"复制"与"创新"之间的本质区别。
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不仅比只会复制的创业者更令人关注,前者还发挥着更加重要的经济影响力。他们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在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所有工作岗位中,仅占5%的新创公司提供了其中75%的工作岗位。而且他们不仅仅经营小型企业,也涉足不同的商业竞技场。一些世界上最知名的创业者同时为大公司和慈善组织工作。约玛奥利拉成功把一家老牌芬兰公司——诺基亚公司——从一家橡胶靴及电缆生产商转型为一家移动电话巨头。若将这一类人排除出创业者殿堂是有悖常理的。
语言混淆会使创业精神的定义含糊不清,同样,迷思也会使其含义混淆难辨。第一个迷思是——借用乔治吉尔德(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的措辞——创业者都是"孤儿或被放逐者",他们是独自与充满敌意的世界相抗衡的阿特拉斯,或是在臭气熏天的阁楼里发明改变世界小装置的反社会技术怪杰。而事实是,创业精神——如同一切商业运作——是一种社会活动。创业者可能只是比普通的企业人士更具主见及更加自恋而已,但是为了成功,他们通常还是需要商业伙伴和社会网络的支持。很大程度上,高科技新创企业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伙伴关系史。
创业精神也盛产于特定群体。1/3的美国创业资金都流向两个地区——硅谷和波士顿,其余2/3则流入纽约、洛杉矶、圣迭戈、奥斯汀等地。一个原因是,在这些地区,创业精神是一种备受鼓励的生活方式——硅谷的咖啡馆充斥着高声谈论商业计划的年轻人;另一个原因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完善,从根本上降低了开办企业的成本。
第二个迷思是,大多数创业者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甚至是青少年。当今一些最知名大人物创业时期确实是在令人吃惊的年纪:盖茨、乔布斯、戴尔都是大学辍学后创业的,谷歌和脸谱网的创始人甚至是在校园里就开始创业了。然而对于年长的创业者而言也完全不存在这样的生物学戒律。据考夫曼基金会的调查,在1995年~2005年间创办的科技公司中,652位美国本土老板创办公司时的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年龄超过50岁的初创者数目是年龄低于25岁的两倍。要成为一个创业者,永远都不会太迟。
第三个迷思是,创业精神主要是靠风险资本的推动。风险资本确实很重要,风险资本家除了带来资金外,还带来"睿智",他们给创业者提供建议,以及合同和管理技巧,有时还以局外管理者的形式参与其中。但大多数风险资本集中在一个范围狭小的领域中:在美国80%的风险资本集中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半导体、通信以及生物技术行业,仅仅为不到05%的新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事实上,大多数新创企业的资金筹集要么是通过个人举债,要么是通过"3F"——朋友,傻瓜和家人(friends,fools and families)来完成的。谷歌经常被认为是风险资本投资的一次胜利,但是两位创始人为启动公司而筹措的约100万美元资金来自于朋友和亲戚。一直对创业者进行广泛调查的摩立特管理咨询公司强调了天使投资者的重要性。
第四个迷思是,创业者需要设计出改变世界的商品。事实上,一些最成功的创业者注重的是流程,而不是产品。迈克尔戴尔将即时定制应用于个人电脑行业;理查德布兰森通过为旅客提供娱乐消遣,从而减少了飞行旅途的沉闷乏味;费雷德史密斯通过改变邮包的投递质量,造就了一个10亿美元产值的行业(联邦快递)。
第五个迷思是,创业精神与大公司是不兼容的。这并不完全是谬论,成功的创业者与普通的公司职员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新创公司往往比老牌企业更具创新性,因为它们的创新动机更强烈:以创新打入市场,而作为企业主的创新者比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职员能够赢得更大的利益。但许多大公司也致力于维持高涨的创业热情。强生公司就像控股公司一样运作,为公司内部的创业者提供金融支持和营销技巧;杰克韦尔奇试图让通用电气公司从庞然大物转型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小团体组合。另外,大公司通常还为创业者提供"面包和黄油"。在许多行业——特别是在制药和电信业,巨头们将创业工作外包给小型公司。
——《管理大师:那些让世界变得更好会更糟的管理大师与管理思想》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