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
“年味”曾经是什么?
是一年不买衣服,然后过年穿新衣服特别开心,是平常不怎么吃到肉,过年敞开吃鱼肉果蔬很幸福,是各自忙碌了一年的亲戚没有见面,再次团聚觉得热情依旧,是春节晚会好精彩,是在23点50分起身下楼准备放烟火,是一个人静静地整理写字台抽屉里的信件,然后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上新年愿望。
如今的“年味”淡了,那是时代发展巨变中的无奈与遗憾,可我们依然有期待过年的理由,那就是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家乡年菜美食。
朋友小金早年在墨尔本留学,他说每次遇到什么困难,就想想“母亲在黑龙江当知青都当过了,我算什么。”
小金的母亲是一个很干练的上海女人,长得漂亮清爽,可是手背上有一道很明显的伤疤。
小金说,其实腿上还有一道,都是在干农活的时候被镰刀割到的。
尽管插队的日子非常辛苦,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惊喜和快乐。
大冬天吃冻梨子,先把梨子放在水里,过会儿梨子周围会结一层冰,去了冰的梨子无比脆生好吃。
再有,就是黑龙江的著名年菜,铁锅炖鱼。
阔别黑龙江三十年了,可小金母亲依然会在上海做这道铁锅炖鱼,虽然滋味很难还原和复制。
原因在于黑龙江的铁锅炖鱼,最好的是用乌苏里江、黑龙江里的鱼,那里的鱼肉质鲜美、不肥不腻,在东北,那可是有“喝江鱼一碗汤,胜过飞禽走兽一箩筐”的说法。
制作铁锅炖鱼当然要选用一口铁锅,把江鱼切块,在汤里加红枣、姜片、葱、盐巴等佐料,一同下锅慢炖,等汤汁烧开了,在锅周围贴上玉米饼, 半个钟头的样子,美味的铁锅炖鱼贴饼子就完成了。
小金母亲回忆说, 一群知青聚在一起吃着、笑着、聊着,最后一起流泪着。
窗外北风呼号,天地之间似乎皆是肃杀之气,可这道欢腾的年菜,却抚慰了一颗稚嫩却坚韧的上海姑娘的心。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记得十多年前,那年大三寒假上来,贵州的舍友带回满满一饭盒她妈妈亲手做的美食,那个美好的夜晚终身难忘。
那天我们去食堂打了一斤米饭和几份汤,然后就着这盒辣到让人魂不附体的美味,边吃边聊到深夜。
那是我第一次吃糍粑辣子鸡。
大学毕业后,舍友在上海漂了两年,最终决定回到家乡。
这几年年三十,我都能在微博微信上看到她晒出的母亲做的糍粑辣子鸡,而照片中分享这道美食的人也越来越多,小家庭越来越热闹,真是岁月静好。
而我每次看到那道菜,想到的则是大学宿舍里一群姑娘们分享各自家乡美食,畅聊人生未来的日子。
舍友说鸡和“吉”谐音,代表着吉祥如意,是年夜饭上必可不少的菜。
烧糍粑辣子鸡的诀窍在于鸡块在炒之前要先用每家每户自制的香料腌渍一下,不过最重要的当然是辣酱,必须是贵州本地出产的生糍粑辣,它和我们在四川火锅店里糍粑可没有什么关系,是一种用干辣椒泡水后、姜、蒜一起打成的辣椒茸。
和鸡肉一起下入铸铁锅中翻炒,这样鸡肉不但油亮通红、香气四溢,而且吃起来香辣入味,油而不腻。
年三十的晚上,舍友说很多当地人还会在吃完鸡肉还会再加一些汤水进去,用辣子鸡火锅涮菜慢慢吃。这样的年夜饭,真真才算彻底入味啊。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这两年潮汕火锅风靡上海,朋友阿黄成为我们的艳羡对象。
她是正宗潮汕人。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父亲在汕头做木材生意,母亲是家庭主妇。不知道为什么,生了一个既对做生意完全不感冒,也对主妇生活极其排斥的女儿。
94年的小姑娘,如今一人在上海生活,在陆家浜路租了一个漂亮的小单间,码字为生,每天写不完的商业软文,应付不完的挑剔客户,闲暇时间开了一个自己的公号,专门写潮汕美食,牛肉丸,肠粉,蚝烙,牛杂粿条,春饼,卤鹅,鸭母捻,糯米涨猪肠。真真是写不尽的潮汕风流。
有一期写过年的年菜,她写道最喜欢的就是吃妈妈做的发菜汤。发菜,谐音“发财”,母亲每次端上汤来就会碎碎念,希望来年爸爸的生意能顺风顺水。各家做汤的习惯都不一样,她母亲喜欢在汤里放自己搓的墨鱼丸和猪肉丸,再放上几条干鱿鱼,汤煮好后呈淡红色,母亲说,那叫红红火火,颜色乌黑、状如发丝的发菜缠绕在雪白的丸子上,是年夜饭餐桌上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线。
离家万里曾是多少人心中热血沸腾的梦想,但是乡愁,却常常是心中一道难过的坎,它化为流水,有时流露在夜半无人时分,有时流淌在不经意的字里行间。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接下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每次和新朋友初次聊天大家交流起我是哪里人,我总是很难回答。我父亲是浙江金华人,母亲是浙江杭州人。他们以前都在某家大型军工厂工作,80年代国家实行三线政策,很多军工厂都建在山区,我就在那段时间出生在浙江淳安千岛湖边的一座大山里,一直生活到上小学之前军工厂搬出山区,搬到了浙江桐乡。
很多人都会把我们浙江的桐庐和桐乡搞混,不过说起著名的桐乡乌镇,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了。
3000多人的军工厂整体搬迁,我们几乎是在桐乡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国”,厂里有医院、学校、图书馆,一直到上高中之前,我都没怎么跟镇上的人打过交道,整日和一帮父母来自天南海北的军工厂孩子玩在一起。
小时候过年,我基本都是金华和杭州两地轮着过。大学毕业留在上海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便开始在上海过年。
对于我来说,年夜饭餐桌上的最佳美食,就是母亲亲手做的八宝饭,那是我们浙江的名菜。 糯米是金华乡下的伯伯种的,每年会给我们留最好的十几斤,母亲会再精挑细选留给这道年夜饭大餐。
八宝是莲子、红枣、金橘脯、桂圆肉、蜜樱桃、薏仁米、瓜子仁、杏仁。
母亲做这道菜的秘诀,是在秋天时收集我们家院子里种的桂花树上的桂花,挑选最好的部分妥善保存,待到三十儿这天做八宝饭时细细撒上。
没等开吃,只要上锅一蒸,整个屋子都开始弥漫桂花清冽的芳香,那一刻就像是给心灵装了暖气一般,江南冬天的寒冷被瞬间驱散。
母亲昨天跟我说,今年年夜饭上的八宝饭由我来做,她到时候好好教我,母亲说,这道菜必须好好传下去。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合肥人出了名的爱吃咸货,就是各种腌制食品。
邻居一家是合肥人,为了写这篇文章,特意去串门“采访”了一下。他们骄傲地展示了一下他们家为今年冬天准备的咸货,看得我口水直流。
咸鸭、咸牛肉、咸猪肉、咸香肠、咸猪耳朵。这还没有上锅蒸就香的让人欲罢不能,开吃还了得。
男主人告诉我说,他初中开始就住校,那个时候学校条件比较艰苦,不像现在的学校食堂,他们那时候是自备米和铁饭盒,每天固定时间把装上米和水的饭盒放在食堂饭架子上,食堂有一个蒸汽系统可以蒸。
菜除了打一些学校里的便宜蔬菜,最主要的就是家里人准备的各种咸货。几个比较要好的男生,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吃对方家里做的咸货。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那种单纯透明的快乐却很难再找到了。
现在家里的咸货都是从合肥老家寄过来的,他们在上海工作繁忙,也没有时间做。
等到年夜饭上,他们会做一道菜叫咸货锅仔。其实做起来不难,砂锅里放满清水,煮开后依次放进已经蒸好的咸货,水煮开后依次放进豆腐丝、蛋丝、鹌鹑蛋、小银鱼然后再盖上锅盖继续煮,大概10分钟后加些盐和胡椒就可以吃了。
现在很多人都讲究饮食清淡,因此咸货备受诟病,但是对于一个正宗安徽人来说,这就是生活该有的一部分,是渗入骨髓的家乡味道,它不仅让人回味,更让人心安。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 感谢那些不曾随岁月改变的美食,让我们可以如此期待过年。我想,无论“年味”怎样随时代变迁而变得黯淡,但有一点是肯定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人们对于三十儿这顿年夜饭的重视。
这份庄重的仪式感是对家人的爱与尊重,是对自己一年辛勤工作的犒劳,是对来年美好的生活的期冀。
而对于我们在他乡工作生活的人来说,年夜饭更寄托了一种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