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读书笔记(1)
论传统的内容简介(摘自豆瓣)
作者希尔斯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这部倾其25年心血的著作,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传统的力作。作者从社会学角度着重探究了传统的含义、形成、变迁,传统与启蒙运动、与现代化的关系,社会制度、宗教、科学、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传统,以及传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等问题。
正文
忘记从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用到这里很合适:“传统从未成为过去,也似乎从未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彻底消失,且一直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过去与现在总是独立于人们意志。它们复杂交融,如从物质存在,到象征体系,从个人行动到社会构成。传统,过去既已存在,便不能一刀切似的否定,个人,社会,国家对待传统需审慎。
第一部分:开头导论部分(P1-P45)
解释什么是传统,,对传统如何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现在传统这个词给人的印象是什么,特别分析了启蒙运动以来传统的现状。
第二部分:传统的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在过去的掌心中(P46-P73)
以“过去”为基础的“现在”,传统总能或多或少地被沿袭、糅合于现在事物中。世代更替引起系列变化,却无法取代大多数已有的事物。再有创造力的一代,无法制造出其所使用的一切。当然,不同时期产生的观念和范型也必然互相冲突。
希尔斯分析了为什么在这个世事不断变化的世界,传统存在的必要性必然性。“在人类有机体,心智系统和宇宙的既定性质下,信仰传统和行为传统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在这一部分,希尔斯还描述了关于信仰,关于知识传统,关于记忆,关于传统在个人意识,历史编篡的体现影响等等。
总结而言就是从整体层面阐述了现在的事物中存在大量的“过去”,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是个人层面的还是整个社会层面的。
其次,过去的事物,实践案例的持久性或者说影响的持久性P85-P217
希尔斯从文化作品和文化范型的角度,分别分析了物质器物、超物质器物、知识传授过程、宗教知识、科学和学术著作、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过去”。在社会制度和社会领域。希尔斯具体探讨了家庭;教会和教派;教育机构;国家、党派和法律秩序中传统持久性的具体体现。可以看出希尔斯的列举传统的全方面,多层次,由实物到抽象,由小到大。这样的列举方法值得学习。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的希尔斯研究领域的广泛,涉及文化传播、宗教、市民社会、教育等,他的诸多研究成果中都渗透了大量关于“传统”的思考。
过去事物的持久性举例来说如在“现存器物”中,提到文献与记录所呈现的过去,指出,人们通过发现手稿,编辑、印刷、研究和教授而再现和鉴别古物,以寻找民族历史。这一点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不管是民间手艺还是学术派别,也不管是古还是今,都比较重视师门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知识或者经验的,更体现的是一种底蕴,一种精神,它就像人立足的跟和脉,有了它更显厚重,不失偏颇。读《论传统》后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更加赞同了!
然后第三部分分析:传统的形成,为什么传统对现在的影响稳定持久P260-P275
简单概括是既定事物也具备了规范性,在反方面制约着行为、信仰。而作为传统延续下来的规则是那些最具效益,最适应环境,最能遂人愿的
其次传统的发展演变:包含传统变迁的内外部因素P285-P345
传统是可随着时代变化人们主动对其增添;“克里斯玛式裂变”引起传统的变化,使其不断创新;传统在接触到外来传统时,在中心与边缘间传播时会相互融合,中心在社会内的扩张时传统会发生变迁。
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传统的一些具体特征,传统内外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其影响:交融,冲突,集体,消亡P350-P379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消亡后恢复,作者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正如伟大的宗教都起源于社会的边缘一样,那些一度为人们所接受而现在衰落的传统之复活,也可能发源于边远地区。”
第五部分与传统相关的:理性的社会化P384-P398
指出“对现代意味着理性(化)”的不足,指出二战以来许多国家把国家理性化作为目标规划,但是也不要忽视理性化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理性化的限制条件。并且阐明了实际性传统:实质性传统就值得保存、积极培植和精心保护。作者还认为合理性应成为一种判断社会优越性的标准。所谓鞋子合不合适穿在脚上才知道,而中国模式的取得成效的重要理论基础便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的战略贴在实际国情的厚重基础上跳舞飞翔,合理比理想更现实。
最后从几个角度看待传统的前景和为实现传统的目标有什么样的任务对策建议P415-P441
培养个人历史意识的心理机能,为传统的延续和重建提供基础。传统应作为有价值生活的一部分,传统中有活力的一部分要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