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写作营教育婚育杂谈

聪明的父母一定要避开早期阅读的误区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48人  童学小时光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儿童读物也让人目不暇接。关于早期阅读的以下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 应该先认字再阅读

谈起早期阅读,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疑惑“阅读是不是要先给孩子认字?”“孩子认多少字才能开始阅读?”

事实上,孩子即便一个字也不认识,我们也可以通过图画书来引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当前,市场上一些识字卡片,正面写上汉字,反面注音,把一个个字割裂开来,通过一定时间的大量重复,让孩子机械地识记。

识字与阅读是不可分的。在引导孩子识字时,我们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应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图画,通过成人讲述故事,通过声音与文字的对应,从而慢慢地学会辨认文字。

误区2 看图不算阅读

一些家长把阅读等同于识字,认为阅读就是识字,看图并不算阅读,从而在早期阅读中过多地追求孩子识字量,而忽略孩子观察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想象力的培养。

国内儿童语言研究专家周兢教授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在不认识文字的时候,孩子通过观察画面,结合成人的讲述,依然能够看懂图画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张图是眼动仪记录下来的,3岁孩子在观察《好饿的毛毛虫》书中画面时眼睛移动的轨迹。

(图片来自周兢教授的研究)

下面这张图是眼动仪记录下来的,6岁孩子观察同一页内容,眼球移动观察画面的轨迹。

(图片来自周兢教授的研究)

从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出3岁孩子阅读时,视觉观察范围比较狭窄,6岁孩子由更宽的眼球移动轨迹,能够关注到文字。因此,周教授提出,孩子的阅读,经历了从读图画慢慢走向自觉的读文字。

图画对于孩子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形象生动的图画不仅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而且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孩子想象力、观察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价值。

误区3 小宝宝不会看书,只会搞破坏

有一位朋友跟我吐槽说,“宝宝(一岁半)拿到书根本不翻,拿到书又撕又咬,又拽又扯,完全是把书当作玩具,新买的书不到两天全坏了”。

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是一种阅读准备行为。

书对于小年龄段的宝宝来说就是一个玩具,在撕、咬、扯、拽、扔的行为中,宝宝通过嘴巴、手与书进行一次次“接触”,就会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原来书这么好玩!这也为孩子正式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避免孩子将书撕毁,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布画书,也就是布制的图画书。

误区4 期待阅读效果能立竿见影

一些父母对阅读有着较高的期待,希望孩子阅读完一本书,能够立马学会一本本领。比如,看到孩子非常喜欢书中的熊宝宝,立马对孩子说“你看,熊宝宝真棒,吃饭从来都不挑食。你也像它一样,等会吃午饭的时候不要只吃肉肉,不吃蔬菜,好不好?”没想到宝贝吃午饭的时候,仍旧不吃一口青菜。于是,萌生阅读没用的念头。

阅读的效果通常都是潜移默化的。阅读的时候,孩子并不一定能做出和故事情境中一样的,你所期待的好的行为表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在生活中惊喜地发现阅读对孩子的影响。

误区5 “放羊式”阅读方式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家里放上几本书,孩子就会自发喜欢看书。可是,科学研究发现,只给孩子书,对于孩子阅读兴趣和能力其实帮助不大,关键在于家长是否参与孩子的阅读,跟孩子之间有没有进行互动的阅读。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者在幼儿园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只有互动阅读,孩子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最大提升。

互动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图画书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阅读背后,孩子健康的情感、良好的社会性、认知、语言、阅读习惯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我时常参与她的阅读过程,我们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欣赏绘本的图画、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书本成为我陪伴女儿、和女儿一起游戏的道具。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让她有了一个快乐的阅读体验,她读书也更加主动、专注。

误区6 “道理总结式”阅读

你会不会在给孩子讲完故事之后,习惯性地总结一下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比如,读完《狼来了》的故事,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我们不要撒谎,做一个诚实的人。如果父母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都要总结一个道理,就好比给了孩子一个“标准答案”,限制了她的想象。

读完《三只小猪》的故事,你可能会觉得大灰狼是可恶的、很坏的角色,但是如果你读了《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从大灰狼的角度来看三只小猪的做法,又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所以,同一个故事结果,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结论。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读完一个故事的时候,请不要急于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什么道理,而可以尝试启发他们,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来看,有什么不一样?甚至可以代表不同的立场,直接来一场辩论。你会发现,孩子总结出来的道理,超乎你的想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