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常礼举要】公益课程
2019年3月4日
地点-太谷
你们在生活中是怎么做到的?
礼就是你们在生活中的日常交流
礼节
礼制:长幼之序,尊卑之序
礼貌行:具体的操作方式
礼仪:茶宴之礼,迎送之礼
义:面对陌生人你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文化不等于学识。
孟府长飘书香味。风俗是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性,文化是传承精神文化的。
沟通的5个层次:
1.打招呼
2.说事实(说事实过程加深礼的过程)
3.谈观点(叫人心灵深处的交流,观点可以不一致,依然可以开诚布公)
4.感受(相对比较感性,带有个性特色,要有足够的胸襟,允许别人把他的感受说完)
5.迎送之道,能谈什么不能谈什么,收放有度
礼节他一共12个部分,常礼举要。现在讲的“礼”,更接近世界的文明。
一人不看古庙,两人不看井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讲解
不简单的是看世界文明,要有人带着你去做。
读——行/用——悟
不同年龄段学习的方式:
0-3岁是动物的本能反应,更多是语言的学习,叫模仿。甚至到7岁,甚至一生都在模仿。
语言,单词句,多词句,复杂句。最擅长模仿的是演员。模仿就是学习。
2-7岁
18岁以前减少符号类型的输入(关于背诵,理论性超强的不要背)
大学后对外成功,对内幸福
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是背一些错误的符号
人类讲的是共知
没学过贬低对方是无知
语言的障碍就是世界的障碍
2-7岁的天性,是直观视觉思维,杜绝超抽象的内容。(变魔术演示,玩捉迷藏)不要过多涉及文字。妈妈会啥,带着孩子玩什么。
餐桌上长幼顺序,家里讲了吗,要不要发筷子,端饭。
不是背了多少书,而是做了多少事。背书叫书呆子,做事叫暖男。
长期大量输入,偶然输出。你给他呈现什么,就输出什么。不要背,因为背是老师输入的,你让他背,他产生的就是痛苦。
在一起吃饭的时候,
居家之礼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衣服被子自己整理,早晨晚上都要反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小朋友趴着或仰着容易尿床)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三)处世
一、不道人之短,要道己之长。(咱们在一块的时候)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捣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12岁以后,建立逻辑思维,是成为科学家的前身。
18岁以后,拥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的可能。因为哲学是多层次逻辑思维。中国古人拥有哲学的思想,但没有建立充沛的哲学体系。
30岁以后细分法律学家
40岁以后细分政治学家
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原因是我们的学习思维出了错误
礼字是与人交往的(人与人)
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人与自己的关系(西方人与灵魂的关系)
切勿拿中国的文化学西方的文化
中国侧重文科思维,西方侧重理科思维。
文科:全面反复温故而知新
理科:步步为营,旧知识没学会,不学新知识。
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先从礼入手,礼多人不怪。
在公益路上我们很渺小
在公益路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
我们扎扎实实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