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232)

2023-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十五·一七】

程绵庄云;“孔子庙有棂星门,其误已久,不可不知。《诗经》小序云:‘《丝衣》绎宾尸也。’高子曰:‘灵星之尸也。’汉高祖始令天下祀灵星。《后汉书》注云;‘灵星天田星也。欲祭天者,先祭灵星。《风俗通》:‘县令问主簿:“灵星在城东南,何法?”曰:“惟灵星所以在东南者,亦不知也。”’《宋史·礼志》云:‘仁宗天圣六年,筑南郊坛,外地周以短垣,置灵星门。’夫以郊坛外垣为灵星门者,所以象天之体,用之于圣庙,盖以尊天者尊圣也。其移用之始,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并言:‘圣庙立灵星门。’惟《元志》误以‘灵’作‘棂’,后人承而用之,则不知义之所在矣。《晋史·天文志》云:‘东方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与《后汉书》注正相印证。俗儒解‘棂星’,以为养先于教,犹知‘棂’之为‘灵’也。今竟解作疏通之义,则大谬矣!”余戏题云:“绎祭灵星有乐章,故将圣庙比天阊。如何解作疏通义?钻入窗棂上讲堂。”

程绵庄,即程廷祚(1691—1767),初名默,字启生,又字绵庄,号青溪居士。江宁(今南京)人,先世为安徽歙县人。清代学者、史学家。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不第。十六年(1751),特诏举经明行修之士,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又以经学推荐,复罢。归里著述终老。读书极博,而皆归于实用。非议程(颢)、朱(熹)理学,反对墨守前人陈规。认为智愚贤不肖之差异非天生就有,乃环境熏陶所致。对方志理论颇有研究。著《易通》六卷,《大易择言》三十卷,《尚书通议》三十卷,《青溪诗说》三十卷,《春秋识小录》三卷,《礼说》二卷,《鲁说》二卷。曾作《青溪全集》。抗战期间北大曾印行,1936年6月胡适为此集作序。

棂星门,音líng xīng mén。棂星原为“灵星”,灵星也叫天田星,在二十八宿之一的“龙宿”的左角主管农业和文运。古时祭天祈年,常造灵星门以表天门。后因灵星门形为窗棂,故而称为棂星门。其实,棂星门是从唐代的乌头门发展而来的。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乌头门图,可以看出和现在的棂星门略同。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横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自宋代以来,棂星门不再有防卫的作用而只是起一个标识作用。因此棂星门上的门扇可装可不装,于是,棂星门在除去门扇后仅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形成了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的冲天式牌坊。在古代,皇宫被比作天宫,入棂星门就是入天门,因此,棂星门被广泛用于宫室、坛庙,作为象征帝制、点缀皇家宫室坛庙的标志性礼仪建筑。北京天坛、明十三陵现存有棂星门。孔庙中设有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以后出现的,表示尊孔如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丝衣》,全名《诗经·周颂·丝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代贵族举行“宾尸之礼”时所用的乐歌。全诗一章,共九句:“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饮。此诗采用赋法,场面气氛描写庄严,语言典雅而不堆砌,灵动而不板滞,韵律自然,节奏明快。

绎宾尸,音yì bīn shī,周代贵族在祭祀祖先的次日,为了酬谢尸(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的辛劳,设酒食请尸来吃,叫做宾尸。一说为祭祀名,指卿大夫于祭祀的次日再祭。《诗·周颂·丝衣序》:“《丝衣》,绎、宾尸也。”郑玄笺:“绎,又祭也。天子诸侯曰绎,以祭之明日;卿大夫曰宾尸,与祭同日。”孔颖达疏:“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祭宗庙之明日,又设祭事以寻绎昨日之祭,谓之为绎,以宾事所祭之尸,行之得礼。”清·方苞《又书后》:“至周则前期卜日,卜尸,散斋七日,致斋三日,使日祭一庙祭之,明日绎而宾尸。”

高子,不可考。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孔氏曰:‘高子不知何人,唯公孙丑称高子之言以问孟子,是高子与孟子同时。赵岐以为齐人也。”

灵星,音líng xīng,星名,又称天田星、龙星。主农事。古代以壬辰日祀于东南,取祈年报功之义。《诗·周颂·丝衣序》:“《丝衣》,绎宾尸也。高子曰:灵星之尸也。”《史记·孝武本纪》:“上乃下诏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张守节正义:“灵星即龙星也。张晏云:‘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见而祭之。’”北周·庾信《对雨》诗:“徒劳看蚁封,无事祀灵星。”《通典·礼四》:“周制,仲秋之月,祭灵星於国之东南。”古祭灵星以后稷配食,故又为后稷之代称。《后汉书·祭祀志下》:“汉兴八年,有言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祀,於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言祠后稷而谓之灵星者,以后稷又配食星也。”王先谦集解:“灵星为后稷之代名。”

汉高祖,即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上尊号为高皇帝,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尊号为汉高帝,而不是后世习称的汉高祖。但是《史记·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西汉之后的后世之君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尊敬,均尊称呼他为高祖。而班固写的《汉书》文字相同,恐引歧义,将《史记》中的“高祖”换为“帝”。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风俗通》,即《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的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以前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

《宋史》,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书。它和《金史》《辽史》一样,也是早就拟定编修,也准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料,但由于“正统之争”而始终未能进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才开始编修,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编修完成,历时两年半。全书共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书中所载,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终于南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共计320年的历史。这部史书,包含北宋和南宋的全部历史。

仁宗,即宋仁宗赵祯(1010—1063),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才开始亲政。庆历三年(1043),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全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永昭陵。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赵祯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

天圣六年,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23年—1032年,使用该年号共计10年。天圣六年,即1028年。

短垣,音duǎn yuán,辞典解释为短墙,实际上是矮墙。短,在此作低矮。《康熙字典》:“短,……又短人。《史记·孔子世家》僬侥三尺,短之至也。《荀子·非相篇》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张华·博物志》伊尹黑而短。”另,有成语“短垣自逾”,意思是自己越过矮墙;旧比喻亲身违背礼制法度。《国语·吴语》:“今君掩王东海,以淫名闻于天下,君有短垣而自逾之。”

《景定建康志》,书名。南宋景定中马光祖修,周应合纂。五十卷。除图表外,有十志十传,篇首冠以《留都录》。建康府治今江苏南京市,南宋初曾建行宫,故称留都。次为图表志传四十五卷,末为拾遗一卷。作者取乾道、庆元两《建康志》合而为一,又补充庆元至景定六十余年事,正讹补缺,考辨详赅,条理明晰。较前两志完备,保存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为研究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金陵新志》,正式书名为《至正金陵新志》,元·张铉撰。张铉,字用鼎,陕西人。尝为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清《四库提要》:“至正初,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诸臣将重刊宋周应合所撰《景定建康志》,……复议增辑,以继《景定建康志》之后。因聘铉主其事,凡六阅月而书成。首为图考,次通纪,次世表、年表,次志谱列传,而以摭遗、论辨终焉。令本路儒学雕本印行。……然其学问博雅,故荟萃损益,本末灿然,无后来地志家附会丛杂之病。”

《元志》,正式书名为《大元大一统志》,元朝官修地理总志。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由札马剌丁、虞应龙等开始编纂,于三十一年完成初修稿七百五十五卷。稍后又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因而继续重修,由孛兰盻、岳铉等主其事,至成宗大德七年(1303)全书始正式告成,凡六百册,一千三百卷,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书成后,藏于秘府,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始由杭州刻版,许有壬为之序。

《晋史》,指《晋书》,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出于处理现实政治斗争以寻求身后皇权稳定,与恢复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名教以维护封建统治之需,下诏重修晋史。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东汉末年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晋书》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晋书》所记载的史实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我们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历史著作。

“俗儒解‘棂星’,以为养先于教,犹知‘棂’之为‘灵’也。”这句话没有见到原文,笔者的理解是:有些庸俗的读书人解释孔庙前为啥要设立棂星门,他们认为,在养育与教育的前后顺序上,养先于教,所以在“灵星门”的灵字旁边加上了木字旁,就是寓意灵活好动的学童走过此门,就要接受教育,今后要遵守窗棂般条条框框的规矩。

“今竟解作疏通之义,则大谬矣!”,有资料称,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意思是,棂星门的门扇是由棂子结构而成的。所谓棂子,是指槅扇上段的槅心内,用小木条组成的有规则的图案(或菱花形,或方格形、多角形及其它几何形等等),作为裱糊纸、绢等的骨架。棂子上面不糊纸时,漏空,通气,作疏通解释,故有疏通纳士之说。但究竟是何碑所载,资料上未见具体记载。

天阊,音tiān chāng,释义:1天上的门。2、皇宫的大门。明·王世贞《郑君义方亭》诗:“一经为世业,双璧奏天阊。”3、指两峰对峙之处,因其形似门扉,故云。潘飞声《题披秘石门》诗:“群山郁幽閟,巉绝排天阊。”

附:

清·方玉润:“右《丝衣》一章,九句。此诗为绎祭不难辨,唯《序》既曰,‘绎、宾尸’,又曰, ‘高子曰,“灵星之尸也”’,则不可解。夫高子为谁?‘灵星’与‘绎祭’何涉?孔氏曰: ‘高子不知何人,唯公孙丑称高子之言以问孟子,是高子与孟子同时。赵岐以为齐人也。灵星则《汉书·郊祀志》云,“高祖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张晏曰,“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晨见而祭之”。’故高子论他事云 ‘灵星之尸’,后人因引以为证。然上文言‘绎宾尸’,下即云‘灵星之尸也’,似此宾尸非他, 即灵星之尸之意,故不可解。且高子与孟子同时,去子夏已远,胡为子夏作序而引高子之言?若云后人引以为证,则后人为谁?又胡为而因高子之言以证此尸耶?《集传》既知其误,而又云, ‘此亦祭而饮酒之诗’。案诗云绎祭详矣,饮酒则无一语及之, 又何必沾沾必饮酒为言也?姚氏曰,‘且阙疑’,愚亦曰,且阙疑也!”(《诗经原始》卷十七)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第四卷七)灵星门:圣学棂星门当作灵星门,上元程绵庄征君廷祚尝辨之云:“《诗·丝衣》小序高子曰:‘灵,星之尸也。’汉高祖始令天下祀灵星。《后汉书》注:‘灵星,天田星也。欲祭天者,先祭灵星。’《宋史·礼志》:‘仁宗天圣六年,筑南郊坛,置灵星门。至理宗景定间,移用于圣庙。’盖以尊天者尊圣也。《建康志》、《金陵志》并云‘圣庙立灵星门’,《元志》误以‘灵’作‘棂’,后人承而用之,则不知其义之所在矣。”程所辨如此。余按:《明史·礼志》至圣先师孔子庙祀:“洪武十五年,新建太学成。庙在学东,中大成殿,左右两庑,前大成门,门左右列戟二十四。门外东为牺性厨,西为祭器库,又前为灵星门。”是棂星之当作灵星,审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