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系列14:好人做好事,为何不一定有好报
上回说到,在刘备跟着朱儁剿灭黄巾反贼的过程中,连打了两次胜仗。在打第三仗也是最后一仗时,朱刘联军把叛军团团围困在孤城之中。叛军首领不得已,只得向朱儁投降,但被无情拒绝。
按道理说,双方打仗,其中一方投降认输,另一方都会接受。毕竟,打仗既费力又费钱,还有很大可能赢不了。刘备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建议朱儁接受投降。如果我们也这样想,那就跟刘备一样幼稚了。为什么说幼稚了?另外,为什么朱儁会拒绝这么一件显而易见的好事?
这就要说一下军官建功立业的考核标准了。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迅速实现国富民强。而且,秦国人民不但富有了,战斗力也异常强大。现在我们看秦陵兵马俑,会发现兵俑的眼神凶狠又麻木。据说兵俑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还原真实的秦国士兵,从眼神可以看出,在他们眼里,杀人是一项很正常的事。事实也是这样,商鞅的法律规定,一个人要想升官,必须得有军功。军功越大,升官越快。而评判军功大小的标准,就是杀死敌人的数量,准确的说是取得对方多少颗头颅。关羽打仗时,经常说自己取对方上将首级(首级就是头、脑袋),如探囊取物,就这种规定的延续。
既然是这样,那逻辑就简单了。想要有军功,就需要有脑袋。然而,一旦对方投降了,就不好找对方要脑袋了。一是会显得不近人情,二是会导致后来者不再抱投降的幻想,从而玩命抵抗。当然,即使这样,历史上杀降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秦赵长平之战,大将白起一次性坑杀了赵国俘虏四十万,给后来者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朱儁生在以仁义治国的大汉朝,当然不能干杀降的事。但他很需要军功,很想当大官,所以很需要对方的脑袋当自己晋升的台阶。既然不能杀降,那索性就不接受投降,这样他就可以合理合法地要对方脑袋了。于是,他拒绝了一件显而易见的好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件事情显然对大家都很好,但领导却拒绝了。那么,不管领导给出什么理由,根本原因肯定是这件事损害了领导的利益。很多时候,好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好报,主要是因为坏了别人的好事,挡了别人的财路。所以,我一直讲,五千年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想要做事一定得先做人。
要会做人,就先要研究透一个人。怎么研究一个人?市面上讲的什么相面书、星座学、性格分析、喜好分析等从根本上来说,走偏了。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只有明白一个人的利益所在,才算真正了解这个人,才算真正看透这个人。性格什么的根本无关紧要,更不用说模凌两可的星座测试了。
刘备是个聪明人,朱儁给他解释了一番不能接受投降的大道理,他没有任何怀疑地全盘接受了,连夸领导说得好。他也看出来了,朱儁想邀功请赏,根本不是他嘴里说的什么替天行道。而且,在之前的战役中,朱儁总是一边打仗,一边探听其他人平叛的进度,就是怕别人抢了头功,或者功劳盖过自己。一旦别人干得好了,他就加快进度。这些,刘备都看在了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