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悠悠寻源流--范建伟

2017-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403e46ee6ca1

         南诏古乐,这种在南诏第一都——巍山广泛流传的音乐,巍山人习惯称为洞经古乐,这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宗教的色彩了。

         如果认真考证探究,古乐确实具有宗教的成分,但实际情况是仅从宗教方面却又囊括不了其音乐本身。后来,虽然我们将在巍山演奏传承众多的团队中的一支演奏队伍更名为“南诏古乐团”,所出版的音乐专辑也定名为《南诏古韵》,一本介绍古乐的书取名为《南诏古乐》,所要表达的是至今还在南诏发祥地巍山还在流传的音乐。围绕南诏古乐,探索研究的空间还非常之广阔。况且洞经古乐不是巍山独有,流传到丽江称为纳西古乐,在大理称大理雅乐,在建水、通海等地都极有影响。而对古乐源流的探究和介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所以,对极具地方音乐特色南诏古乐的探究,巍山需要下点苦功。

         初一探究,这个话题就有点稍长。南诏古乐的起源确实与道教有关。巍山道教的传入历史悠久,初考始自汉唐,兴盛于明清。道教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认为音乐同样可以上达天庭,即通过音乐与神交流与沟通,这就产生了“道场音乐”或“法事音乐”,这就成为南诏古乐最早的雏形。

        唐代,唐高祖李渊自认是李耳之后,封老子(李耳)为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在长安立玄元皇帝神位,并命道士制作各类道教神仙经腔经韵,让民间广为谈演,弘扬道教,一大批道经音乐应运而生。南诏蒙氏王族亦崇奉道教,南诏古乐得以在巍山广泛传播,影响深远。所以民间说,南诏古乐是随唐而兴,因道而名。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归义(唐玄宗给皮逻阁的赐名)遣孙凤伽异来朝,授鸿胪卿(主掌朝仪祭礼的官)。开元皇帝亲赐胡部及龟兹音声各两部。唐贞元十年(794年),在唐朝使节到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的册封仪式上,异牟寻指着两个已年近七十的吹笛老人和唱歌的妇女说:“先人(指凤伽异)归蕃来国,开元皇帝赐胡部及龟兹部音声各两部,今死之零落尽,只余此二人在国。”也就是说,时隔唐玄宗赐乐五十年后,还有两位当时的老艺人健在,并在册封仪式上做了表演。当时,中国西域一带的音乐已传入南诏。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异牟寻遣使杨嘉明率领南诏歌舞乐团到达成都,向西川节度使韦皋献上“夷中歌曲”。韦皋对南诏歌舞做了大量的加工整理,排练成大型歌舞《南诏奉圣乐》进献于德宗皇帝,这样,地方的音乐中又融入了宫廷音乐的成分。

        宋代,宋徽宗等皇帝继续崇道,林灵素、王老志二真人顺应朝廷又创作了上万言的《皇经》,融入儒、佛,创作了《礼请三十六诰》,充实和丰富了道教音乐。

        明洪武年间,上万名来自中原的明朝官兵到巍山设卫屯田。他们依照原籍的风俗习惯,每年农历二月初“文昌帝君”的诞辰日,都要举行谈演“文昌大洞仙经”的活动,这种风俗一直传承至今。民间流传,洞经的创始人是文昌帝君,名张亚,字恶子,四川梓潼县人,故又称梓潼帝君。隋文帝开皇年间,流行瘟疫,张亚的父亲和众多亲属都死于此疫。张亚立志为民行善惩恶,传下钧天妙乐,教群众谈演大洞仙经,经韵悠扬,仙乐飘飘,使万灵效顺,凶煞慑伏,瘟疫鬼神远避千里。从此张亚的妙乐洞经在民间流传,民间即有了以张亚传教的《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文昌洞经》,再简为《洞经》。巍山现在还保存有文昌宫十几座,自古有“文教昌明”的景象,至使今天的人们谈起道教音乐,总言“洞经”。

        明世宗嘉靖皇帝无子,道士迎合皇帝的心理,创作了斗经斗忏斗科,在皇宫中朝真礼斗,自然少不了演奏唱诵仪式。巍山民间流行的“朝斗”,源出于此,这又大大地丰富了古乐演奏的内容。

明朝中期,巍山县城开始祭祀孔子,南诏古乐又融入了祭祀孔子的音乐元素。至今,文庙中还保存有祭孔活动时的奏乐位次图案。

         考证下来,我们今天说起的“洞经”,他其实有曲指和泛指两层意思。曲指即明代形成的“文昌大洞仙经”,泛指有南朝刘宋时期形成的洞真(上清经系统)、洞玄(灵宝经系统)、洞神(三皇经系统),看来,洞经音乐之源实乃谈演“三洞经书”之道乐也。所以,今天巍山谈演的“洞经”就含有《文昌洞经》、《玉皇洞经》、《龙华洞经》、《孔子洞经》、《关圣洞经》、《报恩洞经》等一大批相当丰富的内容。而巍山南诏古乐中所演奏的内容还不限于此,其内容还相当的丰富。如在巍山经常演奏的古乐曲“水龙吟”,原名叫“龙吟曲”,最早为北齐尚书郑述祖作,为五弦古琴乐曲。《北齐》书中说“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当时以为绝妙。”到盛唐时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有“笛奏龙吟水”的诗句,古琴曲已改为笛子独奏曲《水龙吟》。宋代时的词人张炎词《水龙吟》,音乐似乎是在描写姑苏风光。到了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重修了《通宴乐》中的乐曲,《水龙吟》成为了皇宫中的进膳音乐,其江南水乡的音乐风格就非常突出。还有巍山经常演奏的古乐曲《浪淘沙》,产生于唐开元年间,唐《教坊记》中收录有七言四句体式,刘禹锡九首,白居易六首,皇甫松二首,司空图一首;杂言体五四七、七四的句式则产生于晚唐,作者是吕洞宾、李煜。李煜有两首,吕洞宾有一首。南唐后主李煜填写的《浪淘沙》中“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全词充满了悲凉、婉转、哀怨、缠绵、悱恻的情绪。吕洞宾的《浪淘沙》:“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无遮四壁任萧然,万象森罗为斗拱,瓦盖青天……”则充满了道家哲理。当然,演奏吟唱的词曲是在变化中的。这样,南诏古乐中又包容传承了唐宋的音韵。元代以来,古乐演奏有了细乐和大乐之分。简单地讲,用唢呐吹奏的音乐为大乐,用丝竹演奏的音乐为细乐。

       明末清初,道教全真道在巍山大规模、大范围的普及、流传,道教宫观遍布巍山,这是南诏古乐的演奏活动最频繁时期。

       民间对南诏古乐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巍山有数只唢呐演奏队伍,还有许多唢呐演奏的传承人,民间的唢呐演奏活动亦非常普遍,今天,唢呐也运用到南诏古乐的演奏中,再加上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打歌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芦笙的运用,形成了巍山南诏古乐演奏的地区特色。自治县成立五十年大型演出中的“魁雄六诏”章节,就是以古乐演奏的形式,载歌载舞地表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及唐王朝与地方政权南诏亲密和睦的关系。

        如此,巍山南诏古乐起源于宗教,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儒教祭孔音乐、唐宋词曲、地方民间音乐多种音乐元素而流传至今。

        可见,在南诏发祥地至今还在流传的古乐,是有点历史底韵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