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暴涨,传统金融机构成“重灾区”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甚至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支付额已经超过了日本2016年全年的GDP总量。在这个被视为进入“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一道门户的市场,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的暴涨,也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但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却是一次次如履薄冰的“重创“。
自从十几年前银联拒绝了马云爸爸的合作邀请,银联就再也阻挡不了互联网支付的脚步。马爸爸一怒之下推出了支付宝,绕过银联直接与各大银行谈合作,各家银行纷纷给马云开通“快捷支付”的接口,这是互联网支付发展的雏形,也是银联遭受的第一记重拳。
2013年8月,微信推出“扫一扫”功能,依靠庞大用户量,迅速把扫二维码这个动作,变成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个场景,并且迅速延伸到了支付领域。2014年3月,“微信支付”的推出,使扫码支付正式成了替代POS机刷卡支付的一种方式。“低手续费+补贴”的方式让二维码支付迅速火遍全国。而银联对此推出的NFC支付,却因为技术门槛与成本的限制难以普及,银联再一次败下阵来。
截止2016年底,使用NFC技术的银联云闪付安装用户数仅2000万,是微信月活用户数的2.5%,支付宝月活用户数的4.4%。而从第三方调查机构易观的数据来看,2016年第二季度的整个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银联排在第三位,占比15.44%,在支付宝和腾讯的财付通之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3070/5de32e283c45a9af.png)
除了支付宝和微信两大巨头,国内大大小小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尽全力争取市场份额,而各大银行也在2016年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四面楚歌,银联的处境确实堪忧。
不仅是银联,今年1月银行迎来“大地震”,四大行仅在2016年上半年员工就合计减少了约2.5万人。银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还要“得益”于以支付宝和微信为首的移动支付的发展。有人感慨到,”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的崛起,让我们90%的业务都不用再去柜台办理,尤其是理财这件事,大家完全通过各种理财平台在手机上就搞定了。原来去银行被忽悠买各种理财产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时至今日,移动支付发展态势如火如荼,关于支付圈的战争也从未停止。但不管未来支付行业发展如何,传统的支付制度已不再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便民“是基本的生存法则,把用户体验做好,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是未来传统金融和移动支付都需要重视的。爱贝作为以聚合支付为核心的SaaS服务提供商,细琢移动支付,为各行业企业打造精细化的支付解决方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3070/c68ca5e20ecd7d2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