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女大走向上甘岭战役(一)——我的父亲母亲

2020-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化艺术天地

根据原志愿军第3兵团12军34师106团团长武效贤1957年亲笔文章《上甘岭战役537.7北山战斗回忆记》

原志愿军第3兵团12军34师106团干部股干事杜念沪口述

女儿武燕平整理

目录

一.引子   我的父亲母亲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1.参加筹建军事学院

2.基本系教务干事

3.婚姻自由的追求:解放初期军队中的婚姻模式

4.认识武效贤: “虽然个子不高,但干净利索, 人很精神”

5.他是我可托付的人——爱情花开

三.领命出征

1.我选择与爱人一起征战沙场

2.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四.上甘岭战役

1.上甘岭战役背景

2.537.7和597.9高地争夺战

五.106团上阵

1.106团的任务

2.生死诀别

3.上甘岭阵地战况

4.一定要让每位英烈魂归故里

5.改变战术

6.新战术的效果

7.战斗胜利,阵地慰问

8.再见上甘岭---难忘的28个日夜

9.爱与和平

六.后记

一.引子    我的父亲母亲

1952年11月,朝鲜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上甘岭战役进行着拉锯式惨烈的阵地争夺战。面对着装备了飞机大炮坦克和强大火力、具有绝对军事优势的敌人,我军以巨大的牺牲,顽强地坚守着上甘岭阵地,毫不退让。正在各级指战员心急如焚的时候,志愿军第3兵团最后亮出12军34师106团这把利剑,换防上甘岭高地,更新战法,英勇杀敌,锁定胜局,给上甘岭战役画上了胜利的句号。

率领这个英雄部队的团长就是我的父亲武效贤。父亲出生于山西沁源县善朴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三岁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历经了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大西南剿匪等重大战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一员战将,父亲转战千里、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久经战火考验。解放后,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是该校的第一界毕业生。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曾经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号称“天下第一军”兵团司令李文谈判,兵不血刃,说降对手。当教导员做政工干部的时候,教导出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王克勤。建国期间,父亲担任负责军事训练的副师长,他带领着全师官兵进行了单兵和班、排的军事训练,总结出了郭兴福练兵方法,受到军委和总参一致好评并命名为“郭兴福教学法”向全军推广,由此掀起了全军“大比武”的活动。父亲曾代表解放军指挥员在国庆招待会上向毛主席敬酒。1960年3月他陪同毛主席视察了34师和高炮三连,聆听了毛主席对军队建设的教诲和指示。在他戎马一生中,受到毛主席接见达七次之多。

我的母亲杜念沪,出身名门,是南京金陵女大的学生。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后,母亲以优异的成绩在军大毕业并留校工作。随后她参加了组建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1950年10月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任命她担任教务干事和教员。抗美援朝,母亲参战上甘岭战役,任志愿军第3兵团12军34师106团干部股干事。

1952年7月,祖国一声令下,刚刚完成学业的父亲便和新婚不到三个月的妻子杜念沪——我的母亲——一起奔赴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在上甘岭血与火的硝烟中,他们比翼双飞,书写出人生精彩的华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