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146):理解的深度常常是我无法理解之深...

2019-02-07  本文已影响6人  卡拉咖啦

原文:《为什么同样都是爱读书你却总是没进步?》 2016-05-04


一、文章概要

1.Pirie & Kieren在1994年提出一个数学理解成长模型。
这个模型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Folding Back"(折回)。
也就是说,"从入门到精通"这个过程,常常不得不"折回"先前的阶段——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加必要的理解,或者去除错误的理解,甚至是重新认识。

2.这个模型可以应用在任何知识的习得过程中,
作者把这个模型简化为五个阶段:产生印象——深入了解——熟练运用——优化方法论——升级;这个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走出去,而是迂回曲折,多次转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践行那么难。
就像那句"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对于践行难度的描述:很多人对绝大多数知识点只是处于 "曾经产生过印象" 的阶段,从未进一步深入过。

3.这也是好书需要读很多遍的原因。
第一遍的时候,有大量的点只不过是"产生了印象"而已,根本做不到"深入了解",更做不到"熟练应用";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为了"优化方法论",而多次"折回",最终才能做到真正的升级。

4.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有的人一天下来走几百步,而另外一些人每天走三五万步;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学学习、读读书,而有些人干脆是"战斗"。


二、特别喜欢的句子

1.(把好书)读很多遍,想很多遍,做很多遍,才可能真正进步。

2."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的揶揄,倒也从另外一方面描述了习得与践行的难度 —— 很多人对绝大多数知识点只是处于 "曾经产生过印象" 的阶段,从未进一步深入过。


三、个人思考(不同于文章主题)

老早就听说深入阅读的重要性,可始终对于其重要性并没什么深刻的体会,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太把它当回事儿。直到某一天,突然觉得有必要试试,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好像能够有所体会深入阅读的重要性了。

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人已经养成了知识付费的观念,高品质的信息很快充斥了人们的生活,这是好事,但对于个体来说它并不自动带来好的结果。
在这个时代,只有稍稍有点上进心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患上一点"知识焦虑症"......好的知识太多了,该做的东西太多了。于是"阅读量"变成一个很自然的追求,比如"在《得到》APP上一口气订阅十几个专栏"好像是一种很自豪的事儿,再比如,"把一本书写成一篇文章"肯定比"把一篇文章写成一本书"更有市场。

而,仔细想一下,真正的阅读至少包括两个维度的:"深度"与"广度",而且,我猜,就像我们很难想象"知识的广度到底有多广"一样,我们很难想象"知识的深度到底有多深"......
假设,在"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上精进的空间与难度是一样的,问题似乎就简单些,我们应该在选择哪个维度?

我们当然想要两个维度都要,而且真有人能够做到,反思自己的生活,我觉得以前有很大一部分不切实际的想法来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没有考虑明白:
对于我来说,生活并不是"我有十万块零花钱,如何过一个月";它更像是"我只有几千块钱,要好好想想如何过冬"。
所以呢,肯定要有所取舍,于是,到底哪个更重要呢?

显得,"深度"比"广度"抽象得多,不借用一些类比,简直无法想象,一不小心就会当它不存在。
但这依然不能证明"深度"更重要。
我个人确实更喜欢"深度",它未必最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足够重要,而且有一个高门槛。于是,只要进去了,同样的努力可能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2018.12.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