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

评弹历史:韩信,刚柔兼济,避敌锋芒,转守为攻,后发制敌

2018-03-01  本文已影响31人  王俊杰猛

简书 王俊杰猛

评弹历史,韩信之七:

韩信破赵定燕后,项羽也多次派兵渡黄河北击赵国,由于张耳和韩信率军往来救援,终究无法扭转局面。

此时项羽正围困刘邦于荥阳,后刘邦逃于宛、叶间,收服英布,同入成皋坚守,楚军复急围成皋。情况紧急,汉王出成皋,东渡黄河,直至韩信、张耳军中,夺二人军队,并令张耳备守赵地,命韩信为赵相国,收集赵军余部攻打齐国。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

韩信本想中止进攻,但通过辩士蒯通的劝说,依旧率兵渡河攻齐。因齐国已决计降汉,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韩信乘机袭击齐军,兵锋直抵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郦生出卖自己,便将其烹杀。齐王逃至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援。

项羽听说韩信袭破临淄,急遣龙且亲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

历史 韩信 简书

有人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齐楚联军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抚沦陷城邑,使齐人知齐王尚存,楚救已至,必使汉军后方不稳,给养难觅,待机里应外合,光复齐国。

此计很高明,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

可惜龙且轻视韩信,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以沙囊万余壅塞潍水上流,拂晓,亲率一部兵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主动退却。龙且以为汉军怯弱,率军渡水强击。汉军乘其渡河决坝,河水直下,将齐楚联军斩为两段。

汉军乘势掩杀,大破西岸联军,杀龙且。

汉军乘胜渡河,东岸联军见势溃散,俘田广,平定齐地。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潍水之战。

自此汉军可直接威胁到项羽的统/治中心,对楚形成了既定的战略合围,扭转了楚汉之争的根本局势,此后战争形势也日趋明朗。楚军再无能力灭汉,进入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汉军则拉开了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

龙且 简书 刘邦

汉高帝五年,汉军与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

韩信利用类似的手段,先进后退,待左右两路汉军包抄楚军侧翼之后,进行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为汉军所围。

韩信接受张良的建议,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项羽惊闻楚歌,以为楚地皆被汉军所夺;楚军士卒亦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率八百人突围,韩信遣灌婴追之至东城,项羽自刭而死。

至此,以汉军全胜为楚汉之争画上了句号。

韩信之所以能够最终击败楚军,赢得对楚军直接交锋的胜利,斩龙且,逼死西楚霸王项羽,主要是由于韩信用兵知己知彼,刚柔兼济。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兵家“勇战派”的代表人物,其率领的楚军,所向睥睨,曾破釜沉舟,在巨鹿大破十倍于己的秦军主力,降章邯,虏王离,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神话,千古战将只此一人。

当是时,项羽和楚军勇冠诸侯,天下莫敢与之争锋。

韩信深知这一点,即使汉军有兵势相佐,若与这支悍勇的楚军力战也无必胜之把握,但楚军刚勇乏谋,亦是其致命的缺点。因而,韩信在对楚作战中采取了避其锋芒,主动退却,后发制人的策略。引龙且至潍水,半渡而击;诱项羽入埋伏,十面围歼。

项羽 简书 韩信

示弱的目的则在于制强。

因而,柔弱并非软弱,柔弱本身恰恰暗含了刚强的属性,既有渐进不衰的渗透力,又有触之即弹的爆发力,只不过这种力量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已。

当形势有利于己方时,此时柔弱已不再消极,而是变成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手段。示之柔,示之弱,是在敌强我弱或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避敌锋芒,韬光养晦,保存实力,待时机成熟,转守为攻,后发制敌”的策略。该策略既归于战略层次,也属于战术范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