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与写作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每天女朋友比我下班都晚很多,因此晚餐的重任就自然的勉强交由我来负责。
起初我是宛然拒绝的,因为一来不太会做菜,二来我是东北人,女朋友是四川人,口味上差异比较大,她觉得我们东北菜吃起来没味道。所以,做菜这个担子不好接,也不敢接啊(咳咳,俗语有云:即使会做也要说不会做,倘若你开了这个头,就真的是覆水难收了)。
但是,最终出于一个东北汉子对川妹子的爱,我还是“情愿”的接下了这个重担。自此踏上了“叮叮当当”的厨房之路。
先从模仿开始
对于一个不会做菜的人,如何才能做出一道可口的饭菜呢?我的第一原则是:“先从简单的做起,先以这菜能吃得去口为起点”。
比如我们最长听到的入门级菜:西红柿炒鸡蛋、尖椒土豆丝。有了方向,接下了就是学习
需要哪些食材和调料,如何备料以及需要哪些关键步骤。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百度搜到,还可以通过专业的食谱网站查看教学视频。我的做法是多看,多总结那些共性的部分,最小的必要步骤,越简单越好,因为我的首要目标是做出一道下饭菜,而非完美可口的菜。如果看视频的话,看最能引起食欲的那种,如此内心会更期待去做这件事。当大致捋顺这个步骤,基本就可以做出一道菜了。我最笨的时候甚至是跟着视频一步一步的做,总之不管它好不好吃,先做熟做出来再说。
熟悉了步骤再学着思考
跌跌撞撞,以女朋友当小白鼠做了N多次实验后,算是慢慢达到入门水平了,我也因此在做饭的路上继续前行。
俗话说再好吃的菜,天天吃也会吃腻的,何况我这不是很美味的菜。于是我也尝试着不断的改进。还是拿西红柿举例子,同样是一道西红柿炒鸡蛋,怎么能更好吃呢?慢慢的我发现食材上,酸甜度、软硬度不同的西红柿,口感差异很大,要尽量选自家种的那种;炒西红柿前,如果把皮剥掉吃起来更爽;是先炒鸡蛋再放西红柿,还是先炒西红柿再放鸡蛋,二者的味道和食欲差距也是很大的。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和比对,味道也得到很大的改进。关键是在试错中可以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口味和吃法。
找到关键点,搞定一类菜
前面也有讲过,因为我是东北人的缘故,所以起初做菜习惯性以东北人的咸淡口味来做,而川妹子习惯了麻辣香的川菜。如何破解这一招呢?那就要寻找川菜与东北菜的区别,或者说是川菜最核心的东西——于是乎我找到了有川菜之魂之称的“郫县豆瓣酱”。90%的菜里,只要来一勺豆瓣酱,那菜的色香味就全都不一样了(当然,川菜≠豆瓣酱)。不得不说,自从有了豆瓣酱,川妹子爱上了我做的饭。
最重要的是用心
心情好的时候做的饭不一定好吃,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做的饭菜一定会有差异,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心情好的时候会更用心,会注意每个细节,提前备好每个配菜、配料,控制火候、时长等。有时会想象做好美味饭菜的香气,以及另一半幸福吃饭的样子,那一刻所有的忙碌也都会瞬间淡忘,心情舒畅。所以,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对方就一定会感受得到。
记录完做菜的经历,我突然想到,其实写作的过程也可以借鉴学做一道菜的过程来进行。
起初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时候,可以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开始,不知道怎么写,那就从模仿开始。从最简单的语句、结构开始,参照对方写的abc,模仿写自己的a1b1c1,迈开第一步,先甭管好不好“吃”,起码尝试了才知道,所有的大师都是从学徒工开始的。
当我们慢慢踏上写的道路,就会越来越有感觉,如同做菜,知道这么做可能不太好吃,尝试借鉴新的做法,或者调配不同的食材(内容)和工序(结构),逐渐尝试,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味道。
进一步,每个细分的领域或者内容,都有其各自独特的“魂”,比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都各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写法。在比如拆书稿,讲书稿也有其特定的套路,了解掌握了相应的套路,也就可以尝试相应的内容了。
最后,关于用心,就像葛叔说的:写文字的过程中,要想象你在讲给谁听。以对方的视角思考,我写的文字对方是否可以听懂,是否能够理解,是否能够产生共鸣。可以将文字理解为传递价值的过程,只要用心产生共情,那怕是对方会心一笑也是值得的。
所以,很多事情表面上看关联不大,但本质上道理都是大致想通的。像做菜一样写作,只要用心坚持不断尝试和探索,就一定可以炒出美味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