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有感
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余华在1987年到1989年间写的十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极具想象力,让我一度怀疑它们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因为读起来颇有“新概念作文”的味道,可见余华当时的想法是非常超前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这本小说集里的第一篇,也是很多余华资深读者最喜欢的一篇。我可以看出写这篇小说时余华对生活是充满向往和勇气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像小说主人公一样的青春,被打得鼻青脸肿,但还是满腔热情。
余华自己也说过:“二十年前我写下《十八岁出门远行》时,以为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叙述方式。”十八岁的人,第一次接触到陌生的世界,紧张而兴奋,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用自己熟悉的经验和眼光,判断着世界上的规则,却被荒诞的命运敲打,困惑、委屈、不甘,又不敢停下脚步。
在谈及这本书时,作家唐小兵说:“内心世界存在的必要,就是为了抵抗外在世界的不合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很严肃的事情都不屑一顾,甚至在很多人认为:“这件事非得这么不可”的时候忍俊不禁。何苦呢?把自己搞得那么紧张兮兮。就像《十八岁出门远行》,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又充满了对生活的调侃和讽刺,反正这个世界上的恶人很多,跟他们对着干也没有意义。
有人把《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西弗斯的寓言故事做类比,两个故事的主人公的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内心抵抗着世界的荒诞。被生活痛扁一顿固然很惨,但最后也对成长欣然接受,纵使世界破破烂烂,我们也会为自己争取一个小角落,来安放内心的热爱。
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余华也正在人生的第一场“远行”途中。他离开了生活了20多年的家乡浙江海盐,独自一人前往北京。一路上,他人生地不熟,吃不饱穿不暖,也无人倾诉内心的苦闷。后来他一边学习,一边写作,终于在文学圈站稳了脚跟。
余华仅用了半天时间便创作了这篇充满想象的小说,他当时深受卡夫卡作品的影响,除了模仿荒诞文学的写法之外,他也在文中力求真实。一个少年独自出门,遇到了陌生人,被别人欺负,每一个环节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反应都做到了真实。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模仿的写法,用荒诞的故事背景去描写真实的人物心理,也是一种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