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广州分舵第15期RIA训练营

秀丽组-大兵-第三周R1

2017-12-21  本文已影响14人  基地小兵

第三周R1

R:选自《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如果对这种自动化的表现并不满意,你要做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工作了10年之久的老师,你想做一些事情,让学生对你上的课更感兴趣,并让你在课堂上更加高效,你该做什么?你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打高尔夫球,想再提高一些,该怎么办?你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打字员,想让别人对你的打字速度感到惊叹,又该怎么办?

这便是史蒂夫•法隆在经过几次练习之后发现他自己所处的情形。在那一刻,他对自己能够听到一串数字、把它们记下来、再念给我听,感到很满意,而且,由于大家知道,短时记忆存在局限,所以,他的表现也和人们期望的差不多,中规中矩。他原本可以不停地这样寄下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之后,最多能记住8个或是9个数字。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参加了我设计的这个实验,而我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就是使他持续不断地接受挑战,以便每次都能比上次多记住一位数字,同时,也因为他是那种天生就喜欢挑战的人,所以,他在逼自己变得更优秀。

他采用的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有目的的练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成功。正如我们接下来将看到的那样,这种方法并非总是如此成功,但它比通常的方法更有效一些,而且,这是通向刻意练习的第一步,而我们的最终目标便是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史蒂夫•奥尔(Steve Oare)是威奇托大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他曾提供过一段假想的对话,假设对话在一位音乐导师和年轻学生之间进行。这种关于练习的对话,音乐导师经常会跟学生讲。在这个例子中,导师试图搞懂为什么年轻的学生一直没有进步。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简单的讲,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我刚刚挥起球拍,努力去击球。我刚刚听到了那些数字,想办法去记住。我刚刚看到了那些数学题,正试着解答。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

I:

有目的的练习与天真练习是不一样的,天真练习只是简单的重复去做一个事情,企图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以得到提升,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什么是科学的练习方法等。但是有目的的练习与天真练习相比,能更有效地提升能力。从书中举的练琴学生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目的的练习具备3个特征:

(1)有学习目标:练琴学生并没有在练习的过程中设定学习目标,不清楚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程度,往哪个方向调整,只是单纯地在重读。

(2)要在舒适区外:不断通过有目的的练习突破自己,不是一件在舒适区内的事情。

(3)练习过程中有反馈:书中例子中的学生,只是单纯地重复练习,练习的过程里因为没有反馈,也不知道自己弹对了多少次。

A1:

近期我在学习思维导图,希望能在2018年,尝试在公司自我管理系列课程中,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开设思维导图的课程。最开始接触思维导图,是月初的时候,一位职业培训老师找我帮他的思维导图公开课做助教,在课程中边工作边学习思维导图。

但是课程结束之后,我自己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因为缺少了老师的反馈,会出现不清楚自己画得对不对的问题,并且虽有希望自己在2018年公司自我管理系列课程中,能讲思维导图的内容,但是阶段性的目标并不够具体和清晰。

反思:在练习提升思维导图技能的时候,缺少了清晰的目标和练习反馈。

A2:在未来的思维导图练习过程里,我需要:

1、有更加清晰的目标:

(1)1月中旬前把《思维导图》和《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看完

(2)1月结束前,按照MM老师的课程内容完成一稿内化的课件

2、练习和反馈

(1)每周最少画5张思维导图

(2)在画的过程里,遇到疑问的,向比我熟悉思维导图的伙伴请教,尤其关于关键词的选择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