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每到决择的时候,总让人有些心焦,今天看到一首诗,又有些触动。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当每个人站在人生重要的选择的时候总是那么让人艰难,比如高考、比如婚姻、我们生活中的购房、还有工作,但凡是面临两种以上的选择,事实上哪一个不是在选择呢?
未来的路就像诗中所描写,“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每条路你都未曾涉及过,都是未知,迷茫的。
选择都是未知的路,如果你经历过了,你还需要选择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向老师求教,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梗,只许前进,而且只给一次机会,让他们挑选一只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只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来。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只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个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大类中的一只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但他满意的走完了全程。
就像苏格拉底告诉学生们,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那一穗。
我们经常说的“朱砂痣”与“白月光”一样,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是这样描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权衡和取舍。当我们面临多个选择时,可能会被迷惑,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
但如果一直犹豫不决,那么可能会错失良机。
怎么能选到最好的?
人生原本就没有完美,没有哪一条路是让你十分完美、十分幸福的走完的。谁都是一边泥泞,一边向前走;一边坎坷,一边向前行,一边骂骂咧咧,一边依然向前迈步。这主要就看当时在选择的时候,一定是哪个点触动到你,更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每一次选择,都是当时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最佳的选择,而不是抓阄任意选的。
在当时的决定定是最正确的,只不过是在行走的途中可能会产生新的期盼,让你回想起那个没有选择的路。但当下那么想,就是正确的,就如苏格拉底说的“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那一穗”。
诗中所说的“那个小路幽静、神秘,令他向往”,在当下那个时刻,真的是很令人向往。
如果那条路吸引力没有那么大,你向前去探索,也可能没走几步,会转回来再走另一条路。
如果你对的这条路充满好奇,前面的风景还是还是比较不错,就会不知不觉走向深处,只是走到中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挫折坎坷,才会想着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另一条路。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再回顾过往,那条路已经走得很长了,再回过来走要耗费更大的经历和代价,就只能一路泥泞,一路骂骂咧咧的继续向前走。
但是这些坑洼泥泞只是暂时的,也许走过了这一截坎坎坷坷的路,前面是鲜花和坦途,也许又会重复……
所以,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与纠结,不要过度脑补美化未走的另一条路,用最好心态、最稳的步调,走好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