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读中国史》108|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
第50章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
上一节我们读到了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规律,是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就进入详细的阅读。
首先,全球化改变了中国人口曲线规律。
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乱世就意味着人口的大量损失。
军阀混战、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大乱世,看起来和东汉末年、晚唐、北朝后期军阀混战很相似,按理说这样一个长达数十年的乱世,人口肯定应该从晚清的4亿掉到三个亿甚至更少吧?
然而事实却是相反的。太平天国内乱结束后,中国人口就开始恢复增长。中华民国建立到抗日战争之前,中国人口竟然从4.1亿增长到5.3亿。这是中国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高增长。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建都,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之前,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0.49%。就算是增速最快的康雍乾盛世年增长率也不到0.7%。所以,整个民国时期的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而且这种增长是一种质变。民国时期中国人口模式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传统模式,变成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这样的现代发展中国家模式。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原因很简单,晚清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医疗条件,导致人口模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简单来说也就是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改变的第二个中国历史规律,是经济增长规律。
和人口规律一样,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也是遵循着治世增长、乱世崩溃的规律。
比如安史之乱,数年之间就造成了政府办公机构竟数被毁,民居大面积烧光,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人烟断绝,物资空泛。
关于近代以来的经济状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一团糟,因为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经济入侵,迅速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破产,大量民众陷入贫困之中。
然而事实上,近年来的历史研究有了新的结论——直到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对华贸易的商路大为缩短,......大幅度降低了英国机制工业品的成本,从而大大增加了英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才促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出现瓦解。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经济近代化过程是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此时平息下去,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结束,洋务运动开始兴起。另一方面,以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海底电缆的铺设为代表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把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
晚清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之路,让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扎下根来。然而洋务运动的成果是有限的,因为官办企业效率很低,民营经济没有起步,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只迈开了一条腿。中国真正的工业革命起始于甲午战争。
历史教科书说,"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然而凡事都有两面,中国经济发展曲线,恰恰从甲午战争之后开始迅速上扬。
因为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开放中国市场,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投资,直接设企业。为了抵御外资,清政府不得不鼓励民族资本发展,许多领域被迫不再由官办企业垄断,而是向民间资本开放。民主企业普遍引入西方企业管理方法,实行了董事会制和监事会制,与官办企业相比发生质的变化,促进了近代工商业迅速成长。
我一直觉得,民国最乱的是北洋时期,也就是"军阀混战"时。然而事实上,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比甲午争之后增长还要快。
正是在此期间,中国在现代铁路建设、交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这是因为大一统崩溃,没有了对民营资本的政治约束,中国实现了一次自下而上、由民间力量主导的金融与财政革命。
由此可见,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规律,不再是治世增长、乱世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