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优秀作者文诗荟萃苔青下的时光

第一次吃鱼

2019-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pixiu小品文

  --小品文/PIXIU

  我第一次吃鱼大约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那是1984年,距今已有35年了。

  做木匠的叔叔在军区做活儿那几个月,曾经带着几个部队里的朋友回到家。他们是想观摩一下农村的大院子,我们却感到非常荣耀。因为叔叔与开着绿军车、骑着带副座的绿摩托车、全身绿装的军人们成了好朋友,好不威风,村邻们自然不敢小瞧。其实,人家是开车来拉叔叔那些大大小小的木匠工具的。

  80年代,只有部队里会有车子,村子的生产队也有车,却是一些笨重的农用链条式推土机。个人家能有个自行车,已属奢侈。上海产的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农村人结婚必备的“四大件”之一。

  “来,快把这些鱼拿走,让你爸妈乘新鲜炖锅里吃吧!”刚下车的叔叔高兴地冲我喊道。叔叔和我们住在一个大院子里。

  爸爸妈妈不会做鱼,向见过世面的叔叔请教,叔叔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半活着的鱼,只有向军人朋友讨扰。

  鱼入锅,加足柴火,半个小时后,大铁锅的锅盖缝边就冒出了鱼香味。可以出锅了,说实话,真馋!因为长了这么大,还从来没吃过鱼。

  不想后院的邻居来串门。“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我心里痛狠着,弟弟也一样,妹妹那时才4岁。

  妈妈赶紧把锅盖了个严严实实。爸爸认为,鱼炖的时间越长才越好,于是又在锅灶里加了柴,就陪客人聊起来。

  邻居终于走了,我们一家人从大半锅汤里捞鱼,它们早已变成鱼花碎片。因为是第一次吃鱼,谁也不觉肉质不鲜嫩,只是鱼片苦不堪言。事后才知道,有条鱼的胆被弄破了。虽是苦鱼,却吃的连点肉渣也没剩。

  “哪有这么炖活鱼的。锅里的水添的太多啦,你们看,直径半米宽的大铁锅,弄了大半锅水,是不是想让我们多送点鱼呀!咦,汤面还飘了杂物,一定是鱼鳃也没摘掉。另外,大火烧开后,应该用温火慢炖,否则怎能不煮开花,估计煮的时间太长了……哦!怎么不早些出锅,早熟透了?”军人朋友笑了。

  他的口音是河北腔,人很直爽豪气,有啥说啥,不藏不掩,还送了我一枚通红的毛主席像章,所以至今难忘。

  不一会儿,叔叔家的妹妹端来了她家炖的鱼,色彩、味道、口感完全不同,上面还浮着绿盈盈的葱花和香菜沫,色香味俱全。另外还有几条油煎鱼,色彩诱人,酥嫩无比,尤其是那些煎过的鱼翼,形状完整,焦黄透明,像大蜻蜓的金玻璃翅。“军人叔叔的手艺真绝!大哥,听说这种鱼叫鲫鱼。”叔叔家的妹妹高兴地说。

  “下次来,让小家伙们尝尝鲤鱼吧!”军人们临走时说的话,让大人和小孩充满了期待。

  然而,他们再没有来,想来也许是他们回到了河北老家,也许是因为西北地区很少产鱼,鱼是那个年代的稀物。于是,鲫鱼成了我认识鱼类的第一个品种。

  第二次吃鱼是此后的5年,在哈尔滨上大学时,到老师家吃的松花江鲤鱼,算是圆了军人叔叔给我留下的童年梦。

  后来每每吃到鱼,就会想起来家人第一次吃鱼的经历,还有小时候见到的那些衣装挺直、热心可敬的军人叔叔们,他们都是来呼和浩特插队的。

  第一次接触鱼和军人,都是因为我的叔叔。叔叔能够接触到鱼和军人,是因为他的木匠手艺。

  如今,叔叔上了年纪,不当木匠好多年了。他年轻时的手艺活儿在乡间邻里是出了名的。他的老师是我的三爷爷,三爷爷的另外两个徒弟是他的大儿子和我的二姑父。家在外乡的二姑父是因为当了木匠学徒,才成了奶奶家的上门女婿。叔叔后来也当了许多人的师傅,其中包括他的小舅子。三爷爷当年的老师是谁?我不知道,只感觉,这也可以算是以木工为纽带的匠人家族了。

  一到开春,家里的大院子就到处堆满了圆木、板料,叮叮当当响个不停,间或传来亲人们谈笑的声音。院子里生机勃发,其乐融融,大家只能脚踩着刨花,整天闻着院子里的木香走路。奶奶最喜欢这个场面了,不时为大家端来凉好的白开水,挪动裹着洋布的小脚,到每个匠人身边说一遍:“干活儿一定要小心,不等累就歇一会儿。营生营生,是会生的,活儿是永远做不完的,要安排好进度。如果伤着手脚,一辈子就当不成好木匠啦!”

  现在,木匠这个行当早已被时代抛弃。叔叔那些原始锋利、如今已然没有任何用处的工具就整齐地码放在一个小仓房里。每次回到老家,我总要到叔叔的仓房里瞅瞅。我想,叔叔肯定对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老物件、旧日的光景是怀念的,其间还融入了一份不被我们所理解的特殊的感情。

  有时候觉得,也许它们应该被摆进博物馆,毕竟曾经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历史和建筑工艺。其实,祖辈们的梦想与青春就激荡在那些智慧灵巧之物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