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成课》学员心得

袁茹锦老师《化书成课》线下课学习心得

2022-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孟小娜娜

让你收获最大的5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1、ACC:提问-选择-联系

‣ 想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 又想到了自己强迫症似的必须把每本书都看完,即使已经看得很痛苦了。

2、多本书化为一门课:重点是目标和对象

‣ 自己每次写课程大纲都先写“课程对象”和“课程目标”,可是在化多本书为一门课的时候就忘了这件事情,大概是因为做取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书里的知识点太多了,多本书就更是如此,总想“好为人师”的把所有自己知道的事情都告诉别人,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对方想知道什么以及对方需要知道什么。

3、提炼流程化书法:梳理流程-探索性思考-优化流程

‣ 本来一直纠结于这个案例,在袁老师和同组的莫老师的一再提醒下,才开始把思维慢慢的打开,从案例脱离出来。我联想到自己在管理咨询的场景下,梳理流程会涉及到颗粒度的问题,于是问到袁老师,袁老师回答说当提到颗粒度这个词,其实就是把思维往下走了,而我们现在做的这件事,就是需要把思维往上走,从具体到抽象,先升维再降维。

4、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活动设计

‣ 让我联想到了去年去做的AACTP翻转教练认证,翻转教练的理念其实也是体验要大于讲授,但是直到这次上课前,我都一直觉得这个技术只适用于线下课,在设计线上课程的时候一直苦于活动的设计,这次帮我打开了思维的局限。

5、好的课程展示的四个纬度:结构逻辑方面、内容实用性方面、互动设计方面、呈现演讲方面

‣ 这个知识点联想到的首先是自己在设计TTT课程时的大纲。

‣ 然后当然是自己参加好讲师大赛时,也应该从这四个维度打造自己的课程和现场呈现。

• 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个情景(“它们”触动到你的是哪方面?)

1、将两本书化为一门课,两两组合绞尽脑汁的时候。

‣ 虽然后面有更烧脑的环节,但是这里应该算是烧脑的第一次高潮。这个环节的时候,大家彼此还很不熟悉,书本就更不熟悉了,彼此思想碰撞、沉默、达成共识,一开始都会更强调自己的书,慢慢的开始接纳,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短短几分钟,却是个很有趣的过程。

2、将多本书化为一门课,全组挠头,袁老师三言两语点石成金的时候。

‣ 我们组的四本书有三本是和心理学有关的,另外一本是《定位》,所以我们很快就想到设计一门和个人成长有关的书,但有趣的是,开头不难,再进行下去很难,我们不知道到底受众群体该是谁,说起来似乎谁都需要,但谁也都不是刚需。这个时候袁老师过来提醒说:“觉得什么样的群体既需要调节情绪,又需要发掘潜力,还需要打造个人品牌?”“培训师”“自媒体”“创业者”…袁老师又问“你们再想想,做到了这些,这群人就会怎么样?也就是课程目标到底是什么”袁老师简单的两个问题,就把我们的思路打开了。这一步也帮助我们对后续搭建课程框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全员课程展示,袁老师认真点评的时候。

‣  每位老师都有值得学习的点:黄老师和兰天老师用自己的专业“传递希望”、罗菲菲老师的无课件《儿童财商课》充分的展示了价值、陈雨露老师清晰的课程结构和完美的课件、莫老师的现场气氛调动能力、程老师主动提出帮我录像以及他自己的娓娓道来和声情并茂、王青梅老师的强大讲师气场和应变能力、助教老师贴心的给每位老师拍照记录并且提供协助、更不用说给每位老师细致点评的袁老师了,所以,触动我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对大家认真对待一件事的感动。

• 突破你认知的心法或技法(突破了你过往的哪些认知?)

1、多本书化为一门课

‣ 以前读书总是一定要读完,就算是用书本开发课程,也是要尽力把一本书的知识点都用上,而其实应该思考的是课程对象和课程目标,书本是为对象和目标服务的。

‣ 以前觉得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就只能按照这本书的原意去转化相关的课程,但其实一切知识都可迁移,所有的书都是有联系的。

2、提炼流程化书法

‣ 自己本来一直会纠结于案例和当下适用的场景,但其实这个时候应该把思维往上,思考更多的应用场景,抽象化,先升维提炼,再降维应用。这一点非常颠覆我的认知。

• 你会如何运用所学(具体的行动计划方案)

第一步:既然是“化书成课”,最初的行动当然是要把第一门课做出来,也就是两周内完成一门化书微课。

第二步:以“成课”的思维去读书,在日常读书中刻意练习“排列组合”的能力。

第三步:持续优化课程,并在研习社学习课程运营的方法,争取今年内开线下课或沙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